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对分课堂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以“旅游研究方法”课程为例
张敏敏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对分课堂兼具传统讲授型课堂与自主学习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有利于学生内化吸收和创新拓展所学知识,并能有效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以“旅游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文章系统阐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安排与重难点设计、过程监控与适时引导、教学环节革新与系统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以期为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对分课堂;旅游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韶关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新开课程教学改革(423-230085990105)
[作者简介] 张敏敏(1979—),女,四川乐至人,博士,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讲师,从
事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对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目标需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型”教育向适应市场的“能力本位型”教育转变[1]。通过课程改革培育具有全局观和批判性思维的旅游专业人才,以此推进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应用型旅游精英人才培养[2],是新时代我国旅游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如何有效革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提升教学效果是摆在旅游专业授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难题。基于个人教学实践,本文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旅游研究方法”中的应用,通过评估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得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首次实施的交互式教学方法[3],核心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后学习两个相对分离的过程有机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从实施效果看,对分课堂能促进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实现个性化发展。该教学模式由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阶段构成,分为教师讲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展开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步骤[4]。讲授阶段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讲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和介绍课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内化吸收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地学习和消化相关知识,实现课程知识的“以己为用”;讨论阶段由师生共同主导,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完成学生的自我展示并找寻学习的成就感和分享学习体会及乐趣[5]。据实施周期长短分,对分课堂可分为“当堂”和“隔堂”两种对分形式[4],前者由教师讲授完毕当堂课程内容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者是教师将课程讲授时间与学生讨论时间相互错开,让学生在课余拥有充足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实践中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对分形式,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时宜选择当堂对分;讲授内容较多且难于理解时,则宜选择隔堂对分。对分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动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正向作用[6],有利于老师及时感知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层次,在降低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二、对分课堂在“旅游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一)课程介绍
“旅游研究方法”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让学习者运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去分析特定的旅游现象,并基于多学科视角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规律及相关影响展开研究。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基本掌握对旅游研究领域的文献检索、阅读、综述撰写、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研究结果讨论等关键技能,为专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内容可分为研究作用讲解、研究范式分析、资料来源解释、研究方法使用介绍、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涉及知识点较多且难度较高,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多数学生最后无法高质量完成结课所要求的研究报告[7]。
(二)施行对分课堂的原因
“旅游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反思性,涉及的多元理论和较高难度的知识点并非通过教师教授就可让学生有效习得,决定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对知识点加以积累训练并从中科学总结解决现实问题的原则、程序、技术和方法。为提高学生发现和研究旅游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素养,需从总体建构课程结构并进行内容设计,讲授时提纲挈领地对内容模块加以分类和归纳总结并对重难点给出必要提示,给学生留出充裕时间用于文献检索、阅读分析和概括总结,指引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对策和建议措施。结合课程内容及其重难点,教学中需紧密围绕开展旅游研究的作用、相关理论范式基础、资料来源与使用规范、研究选题设计与后期实施等主题先后展开,向学生呈现研究伦理及方法论、数据分析与归纳总结、研究展望与路径提升等内容界面。基础理论与概念介绍部分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研究选题及设计部分应以学生内化吸收为主;研究实施及其展望部分应以师生或生生间的充分讨论为主。从教学内容的分步实施过程看,对分课堂的三阶段与课程的教学安排能有效匹配,较好地契合课程特征和教学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成长为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研究方法且能进行技术分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施行对分课堂的实践
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着眼于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旅游研究方法”新开课程上试行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总课时为32课时,每周上课1次、每次2课时,共计16周完成。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安排为:前1~5周由教师介绍旅游研究对旅游学科的作用和意义、研究理论范式及资料来源、涉及的伦理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第6~11周,师生通过文献检索和方法论学习,完成对感兴趣议题的研究设计,此阶段学生需要细致学习、讨论并模仿相关文献进行写作训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点为辅;第12~15周,学生根据既定的选题独立开展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研究展望,以师生或生生充分讨论为前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第16周学生提交完整的旅游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交由教师评阅指正。
对分课堂施行过程是:首次开课时教师提点课程性质与整体知识框架,并对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关章节的重难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和总体性评述;确定学生分组情况并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分析和系统论证深入到学习任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建立课程讨论群以发布相关资料和布置预留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并维持其课后自主学习的思维连贯性。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如下:第1~5周由教师主讲旅游研究涉及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为学生建立开展研究的科学思路,涉及研究目的、方法、伦理和过程等内容;第6~15周学生全程参与到对分课堂中,每次开课前5分钟教师对布置的学习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并重点强调需注意的核心问题,然后将剩余约35分钟交给承担相应任务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陈述、案例举例与分析解说、问题说明和提出疑惑,教师花约20分钟来讲解陈述并留给其他同学参与提问,师生或生生在交互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吸收,此后用约10分钟对课程涉及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用15分钟讲授新课内容并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同时结合相关案例、文献或视频导入相关知识点并依据授课内容在5分钟内提1~2个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四)施行对分课堂的效果评估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监控教学效果,韶关学院实施涵盖校督导听课、系教师交叉听评课、学生网上评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师生共同反映自开展对分课堂教学后,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讲授质量与授课效率有效提升。施行对分课堂后,教师从“事无巨细、一讲到底”变为“精讲纠错、引领提升”,主要精力从对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转移到“听、评、帮”的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之中。在没有加重教学负担的前提下,课程教学质量因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堂讲授效率的提升而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作业批改也从教师全程主导转变为学生相互批改与教师抽检相结合,教师的精力得到节约,对学生的关注点从传统教学转向到创新、合作、自省和交互等更深层的指标上来,师生共同进行研究写作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对分课堂使课程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与“老师帮扶”相结合。因需参加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后要阅读大量书籍和参考文献,这有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学生肩挑大梁后其个人的学习愿意、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被逐步激发,形成积极性自觉与应用性演示相统一的课堂参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汇报不仅要指出分析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还会通过针对性地提问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师生的交互协作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并改善其学习效果。
教学双方情感沟通与交流互动有效提升。师生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基础[8],情感沟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9]。通过施行对分课堂教学,师生间的沟通日益频繁,在多次沟通与互动中除了谈及课程内容的相关话题外,还会讨论学科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分析乃至生活常见问题等多类话题,双方间情感互动得以形成,彼此认同也不断增进。
三、施行对分课堂的问题分析
课程固有难度和学生专业基础水平决定了对分课堂的整体质量。“旅游研究方法”是对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涉及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在前期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并结合大量文献阅读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相关研究方法的深度理解与融会贯通。韶关学院针对旅游管理专升本教学班开设了此课程,该教学班的前期基础较为薄弱,与本科班在学习方法、对重难点问题的掌握、概括归纳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即使同样地施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班级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尽相同,教学效果也因人而异。
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能动性差异影响对课程内容的内化吸收程度。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共同构成对分课堂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内化吸收常由学生独自完成并具有隐性特征,是展开讨论交流的重要基础;讨论交流环节由生生或师生间合作完成,具有显性特征,是对前期内化吸收的有效检验,也是后期提升内化吸收的前提。学生参与课堂对分时容易忽略对内化吸收效果的客观评价,而更看重与他人讨论交流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认可度,并以此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不能客观比较上述哪个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帮助更大,但明显可以看到学生更看重旅游研究设计和实施讨论的交流环节。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能动性差异,会对其个人的课堂内容后期内化吸收产生直接影响。
课程总时长和班级总人数共同制约对分课堂的发展深度。施行对分课堂的过程中,对各种议题的探讨深度受制于课程的总时长和班级的总人数规模。对比分析不同课时量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发现,总课时较多的教学设计能给到每位学生和每个内容议题相对更多的讨论时间,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启发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授课班级可得,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相较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而言,其整体参与程度较高、对旅游研究具体议题的探讨也更具广度和深度。
四、施行对分课堂的改进建议
需根据课程任务并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与发展特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进行精细安排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易理解、能消化”到“可操作、能总结”再到“会完善、愿提升”,不断增强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写作能力。应结合分层教学的方法动态核定学生的课堂分组,既要保证组内水平的一致性也要维持组间水平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组别水平布置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课堂讨论则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旅游研究议题,尤其关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混合分析方法的介绍及使用等内容,既要安排出充足的课时来简化这个相对复杂和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还需通过文献引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参与进来,让能力强的同学带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让彼此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通过对教学环节改革创新和系统整体优化,有效缓解课时不足和教学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1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讲授“旅游研究方法”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习得相关知识的正确路径。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将理论讲授部分与实践训练部分加以分类组合,选择与相关主题更为契合的教授方式,如前半段以面对面的形式加以展开、注重精讲细练,让学生快速入门和心领意会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半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重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的分析评价,加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及写作训练,通过教师线上对学生作业的适时分析评价,让学生认知自己的优缺点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梁若冰.旅游产业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EB/OL].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14期),2018-07-20,
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720/3867843.shtml
[2]白长虹,刘欢.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及旅游人才培养——南开大学白长虹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7(11):3-7.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4]岳格妮,车乒,李静莹.基于“当堂对分”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海外英语,2020(15):137-138.
[5]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6]王晖,黄亚茜.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旅游管理类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07):29-31.
[7]谢霞.“旅游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190+214.
[8]热合曼·巴特.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J].时代报告月刊,2012(06):90.
[9]张艳君.浅谈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7):239.
[10]朱峰,纪兆林,钱坤.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普通生物学教学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0(03):448-453.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Divided Class in Tourism Management Teaching
——Case of the Curriculum of Tourism Research Method
Zhang Min-min
(Tourism and Geography Institute, Shaoguan University, Guangdong, Shaoguan 512005)
Abstract: Divided class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lecture class and self-learning and discussion class,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internalization, absorption,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Taking "Tourism Research Metho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vided class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and key or difficult point design, process monitoring and timely guidance, teaching link innova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divided class; tourism research method;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