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多模态理论在海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22

多模态理论在海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辽宁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 ] 多模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种符号系统相结合促进意义理解方面的理论。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提高海外汉语学习者听与说汉语的能力,需要借助多模态理论的指导。文章以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的汉语视听说课为例,论述了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是如何通过多模态理论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汉语综合技能和交际水平的。文章的最后总结了语言和文化相融合在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模态; 海外汉语 ;视听说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2020YBXM075。

[作者简介] 李巍(1975-),女,吉林省双辽市人,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新科技进入了语言教学领域,新兴技术与语言教学相融合,催生了多种符号系统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多模态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旨在通过新技术产生的多种符号系统与传统的符号系统相融合进而促进学习者对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虽然学界运用此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成果还比较少,特别是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就更少了。我们尝试在海外一线汉语教学中运用此理论的指导,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视听说课的教学,这种创新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多模态理论

多模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种符号系统相结合促进意义理解方面的理论。朱永生( 2007) 对 模态做出定义: 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1]每种模态都是符号的体现方式,都对意义的创建起到作用。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交际者选择多模态来进行交际则是采用各种模态的特长和优势,更加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这些意义资源和语言整合起来,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全面、更准确,进而达到彼此更多理解和社会交际的目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它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视听说教学中,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利(2019)指出:汉语教学作为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应当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相衔接,也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汉语和汉语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本学科深入研究汉语的特殊性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规律,找出符合汉语学习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模式。[3]

多模态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语言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实际上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互联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像、音乐、动作等多模态形式刺激学习者感官,激发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感知能力并整合学习者的多元智能,进而用提升他们语言学习综合技能的方法来提高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胡壮麟(2019)引用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 的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即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语言智能是其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一类,其它类智能对语言智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融合其它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4]可以说多模态教学与人的多元智能密切关联,能够融合其它智能来提升语言智能。

三.对于视听说课的认识

潘先军(2019)对于汉语视听说课程的研究进行了考察,认为国内关于视听说课程的研究非常少,不多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具体操作层面的,教材编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即使涉及对课程的认识或教学方法,也多是将其作为背景,所以有必要对视听说课程进行审视,尤其是从学理上进行再认识。[5]我们认为视听说课的本质是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增强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提升对目的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是把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训练学生用地道汉语流畅表达的过程。汉语视听说课的宗旨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汉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语言的输入也从简单的听觉输入转变到听觉、视觉、感知等各种模态融合的多样性中来。教师、学生和视频资源的互动则成了最基本的学习模式,成为了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宇明(2019)指出: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不只是知识的传送带,而是一个互动社区。要思考即将到来的语言智能时代对语言学习的助益,研究智慧学习问题。[6]

视听说教学较之传统的听力口语课也存在优势。一般听力课只用一种感官接收信息,而视听说课却可以用两种感官同时接收,即看和听。从生理学上讲,人脑左半部主管逻辑信号,右半部主管形象信号。逻辑信号和形象信号都需要视觉的输入,人们接收信息时,用视听两种感官,不仅比一种感官准确,而且双重接收有更利于学习者演绎归纳,分析和理解。视听说教学是画面教学,除声音外,教学材料都是通过直观形象构成的,情景生动,场面灵活又富于变化。记忆材料通过形象作用于感官,很容易被接收。同时,视听说教学材料的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反复的图象刺激感官,作用大脑皮层,会引起大脑兴奋,在学习者脑中留下长久而鲜明的印象。因此开设视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会有特别重要的帮助。

四.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汉语视听说课程不仅是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海外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必修课。以笔者所教的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的学生为例,他们的大学学制是本科三年制,三年级学生的汉语词汇量在2000左右,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语法规则,很多学生参加了HSK4级和HSK5级考试,汉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平。但是他们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知识更多来自课本,在与中国人交流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流利,他们希望通过直接观看有关中国的视频或电视节目或影视剧来了解中国,他们渴望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他们更希望通过视听说课,进行语言综合技能的训练,提升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视频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回答,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认知情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李宇明(2019)认为伴随着互联网高科技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朝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方向转变。要多站在汉语学习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立场不同,视野、思路也就不同。要洞察学习者的真实需求,精心满足需求,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生发成就感。[6]

本科三年级开设一学年的视听说课,每周两学时,一个学年共60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一)教学的目标

汉语视听说课以视听为手段,视听说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确立,对汉语学习者进行听说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语句就某一话题进行成句成段表达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是有层次的,需要逐步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习者形成主动学习策略,并提高跨文化意识。

(二)教材的选择

视听说课要想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材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方面教材的难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能听懂;另一方面又要做到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我们主要选择了《中国微镜头》这样一套适合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视听说教材。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在国内针对外国留学生使用这套教材,但在海外使用这套教材给专业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教师还比较少。

《中国微镜头》中级分上下两部分,各十册,每一册一个主题,涵盖了校园、励志、爱好、梦想、爱情、家庭、生活、职业、公益、文化、动漫、艺术、综艺、旅行、人物、商贸、社会、教育等20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学生们喜欢谈论并感兴趣的话题。在视听说课堂上,每课观看一个相关主题的视频,并就这个主题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进行与此主题相关的开放式的对话和表达,可以很好地提升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因为考虑到听力理解的现场即时性,教师并没有把视频及其文本事先发给学生,而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把复印好的视频资料发给学生,主要包括本次主题的生词和问题。让学生先熟悉本次主题的词汇,有些他们已经学过,有些还是生词,对于生词要进行讲解,告诉他们其在本主题中的意思。做好了词汇的热身之后,让他们浏览一下针对视频的问题部分,带着问题看视频,这样能够让他们更专注视频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中国微镜头》中视频内容的选材都是来自中国的普通人,非常接地气,通过这些内容,让他们学到更加地道的汉语,也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视频时长多在10到15分钟,通常看过一遍视频之后,需要老师再一次播放,然后根据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教材设计的问题形式多样,很灵活。既有根据视频内容,选择正确答案,也有根据视频内容判断对错,还有根据视频内容填空。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有些听力较好的同学可以马上作答,而有些听力理解比较慢或听得不够专注的同学则答不上来。这时老师要选择适当地回放视频,一来让他们听得更清楚,二来增强他们的听力理解和记忆能力。记忆力在语言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对于语言的认知与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比较有特色的问题是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朗读句子和根据视频内容给相应的句子找出对应的语气。这两个问题通常对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情感表达要求较高,通常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内容选择出正确的语气语调,这说明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能够跟中国人产生共鸣,在能听懂的前提下,对话语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理解。难的是在朗读的时候,虽然他们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还是不容易读出汉语的重音和强调以及表达疑问或感叹的语气,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把这些语气语调都读出来。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在情感的抒发中让他们感受到汉语的美,感受到自己学到了地道的汉语,对汉语也更加感兴趣,从而激发最大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总之,通过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的运用,将自身感官与外部环境充分互动,将学生的心智系统整合起来,让学生不再只局限于单词的学习,语言点的运用,而是学会从整体上听懂一段话,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四)具体的教学案例

《中国微镜头》中的视频分为精视精听和扩展视听两部分,我们在课堂上主要为学生播放精视精听的部分。在很多主题上,同学们都获得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比如:《公益篇》讲述的是杭州市图书馆管理员帮助盲人小姑娘小草实现去合唱团唱歌的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普通人对于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之心。学生们看了后普遍反映很感人。我告诉他们,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发生。所以他们可以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国家那么多省市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而武汉人又以封城的壮举让整个国家免于瘟疫横行的局面,这些都是中国人有公益心的表现。这种公益心还扩大到世界范围,中国还帮助世界上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控制病毒蔓延。通过这个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善行根植于中国人深厚的文化基因。

在精视精听之前,发给学生有关视频内容的生词和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每个生词的意思,遇到他们没有学过的,告诉他们在视频中的意思,然后就内容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第一次看视频的时候,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视频中,尽可能地去理解视频的内容。看完后,老师问他们大概的意思,他们基本上都能看懂,并说这个故事很感人。

第二次看视频的时候,需要一段一段播放,让他们一边看一边做练习,让学生就练习回答问题,那些听得好的同学就会主动回答问题。比如对于视频中的主人公,学生就会主动说出他的姓名和职业,对他的主要经历也能够做出一些描述。在做根据视频内容填空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写出词语,这个有难度,因为学生在听的时候虽然听懂了视频的内容,可是对于具体的词语记不住,这时就需要回放视频了,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填空,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提高了他们准确理解的能力。当学生完全看懂和听明白视频内容后,让他们给句子选择正确的语气就容易了,他们很容易选对,这说明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认知能力很强,与中国人达到了共情。

在进行听力训练后,就要进行口语表达了,本次的主题是公益,让学生结合公益这个主题来谈谈他们自己有过哪些公益行为,让他们使用在本视频中学到的词汇和语言点,如:打动、热心、温暖、和……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踊跃发言,几个学生谈到了自己做义工的经历,比如去孤儿院或敬老院帮助孩子和老人们的经历,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帮助路边流浪汉的经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纠正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再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一一发言,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老师根据所有学生的发言,做一个总结。这样不仅可以练习他们的口语表达,同时也在挖掘他们人性深处的善良。

《中国微镜头》中不同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悟。比如:《文化篇》讲述茶人的故事。学生们通过看视频,知道了中国茶的生产、加工和泡茶的文化,其中有一句解说词:中国人认为人生如茶,苦尽甘来。学生说波兰包括欧洲文化正相反,是甘尽苦来,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人们喜欢享受生活,觉得生活很美好,可是老年的时候疾病来了,孤独来了,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了,就觉得生活很苦了。这个主题体现了中国与波兰甚至是欧洲文化的差异性。

《爱情篇》里面的男主人公追求完美恋人,他在魔法的作用下得到了一部智能手机,可以选择他喜欢的恋人类型。他按照自己心中的设想选择了各种类型的恋人,发现没有一个恋人是完美的。后来,他醒悟了,完美恋人是不存在的。学生们看了这个视频后,主要是觉得有趣,觉得男主人公追求完美是不正确的。在口语表达的练习上他们谈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恋人,他们大多数更在意对方的内涵,比如诚实、幽默、有责任感、忠诚、能够愿意接受他的生活等。他们的择友观体现了成熟、理性的思想,这点体现了中国和波兰年轻人在择偶观上的共性。

《商贸篇》主题展现了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经贸发展。学生们对互联网创业很感兴趣,尤其是看到一个以前负债生活的小伙子经过互联网创业成为千万富翁后,感到很励志。他们谈到了目前波兰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要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很不容易。目前波兰的互联网行业还没有中国发达,也许他们能从这个视频中受到启发,去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五) 教学的效果

在视听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视和听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视和听的转换和提高。视和听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说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并对比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视、听以后说的训练是一项综合练习,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复述主要内容、视听后讨论、回答问题、发表看法、分角色表演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说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视听效果、理解程度、存在的问题,得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学生则可以通过说的训练检验自己的视听效果,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视听说教学的训练,一个学年下来,对比之前的情况,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提高。

五.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836)说: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7]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9)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背后就是文化,语言中蕴含着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并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汉语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特色。陆俭明(2019)认为:汉语教学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但要摆正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育是伴随性的,真正有成效的文化教育都是其内容浸润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教学之中,尤其是要浸润在汉语教材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解决好中华文化精神和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化教育浸润于汉语教材之中[9]。海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教学不仅是把课本上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和那些介绍我国历史人文、风土民俗的内容展现给学习者,也通过视听说课堂上的视频内容以多模态的方式融合学习者的多元智能使其更全面、更立体的对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综合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


六.结语

多模态教学模式为海外汉语视听说教学提供了原生态的语言材料,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语境,通过多种感知器官的运用激发学习者对语言、图像、动作、音乐、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模态的融合来最大限度的获得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学习,达到流畅的表达和交流的目的,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海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相比,海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教师并不熟悉海外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更需要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创新力。教材的选择上要坚持文化教学服务于语言教学的理念,更侧重给学生选择中国文化中具有正能量的内容,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情感认知,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学法上更侧重进行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特别是更侧重提高学生汉语语感,因为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视听说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目的语语境,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目的语环境,更有利于语感的习得,帮助学生使用汉语有效参与交际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在海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正符合了*****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通过对视听说课教材的选择,运用多模态理论的指导,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

[3]刘利.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2019(2):149

[4]胡壮麟.从语言视角看智能多元化及其融合[J],外国语言文学,2019(2):116-117

[5]潘先军.基于多模态和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听说教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9(1):5

[6]李宇明.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 2019(2):152

[7][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201

[8][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8

[9]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2019(2):164-165

[10]***.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6.5.19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multimodality

theory in Chinese teaching overseas

Li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136

Abstract Multimodality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he 90s of 20th Century. It i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In Chinese teaching overseas, improving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speaking ability effectively,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skills of learning Chinese ,it is necessary to be guided  by the multimodality theory.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aimed country by multiple forms such as  videoimageactionmusic and text etc.In this article,we take the Warsaw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multimodality teaching style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learn Chinese.

Key words: multimodality theoryChinese teaching overseas, see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