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收录论文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大思政下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立德树人教育
2023-10-31

大思政下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立德树人教育

,翟 ,刘菁菁, 锋, *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94

[摘   要]: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采用全英文教学,必然涉及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非常紧迫。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建设为例,讨论全英文授课时如何不断将专业课知识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辩证思维,探索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家国情怀等有机融合,实现全英文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和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课程思政贯穿在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扎根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拓展科研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打造、中外学术交流的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等全面落实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关键词]:全英文;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安蓉(1986-),女,江苏南京,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纳米界面分子组装,离子液体等的研究。 刘菁菁(1990-),女,江苏溧阳,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兰司(1984-),男,湖南汨罗人,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教授、博导(通讯作者),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杰青,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微纳米材料与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委员,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非晶态合金的中程序结构和相变机制。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京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与课程建设-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1-I-5)。

[中图分类号]G521/G641/G642.0    [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nglish moral education An Rong, Zhai Teng, Liu Jing Jing, Xu Feng, LAN Si *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Grant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majors adopt all-English teaching, which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ideology carried by English, 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very urgent.This paper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he institute of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 discusses how to constantly all 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dialectical thinking, exploration spirit, professional qua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gal consciousness, home feelings organic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Adher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ent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roughout the whole English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Rooted in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t actively expand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 and fully implem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major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English courses, the 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exchanges, and the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Cultivate students with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All English;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与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实现有机融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整体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5]。目前,我国高校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正在聚焦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别是如何培养同时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接轨,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关键环节,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应运而生[6-10]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面向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需要始终体现纳米科技领域的创新性和国际前沿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与国际化教育资源、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接轨,那么实现接轨的载体则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课程的建设。习总书记早在十八大就强调高校需将立德树人当作中心环节,高校当中的思政工作是所有教师及其所授课程的使命,需要做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对思政工作进行贯彻落实,做到全程育人以及全面育人。其中重点强调了所有教师所有课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采用全英文教学,必然涉及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更为紧迫[11]。全英文授课时如何不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辩证思维,探索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家国情怀等和专业课知识点融合,如何实现全英文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和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尤其对前沿性强的理工科专业,挑战依然艰巨。本文主要探讨在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思政格局和立德树人教育。

二、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分析

2001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到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直接明确指出高校要推动全英文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建设50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规划。然而,截至2021年,我国高校本科生专业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进度依然远落后于欧洲(母语非英语国家)、日韩等国家[12-14]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早已率先在国内建设了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其中清华大学目前每学期开设有200多门全英文教学课程[15]。北京大学所建设的英文课程平台中已经超过300门,平均每学期超过100[16]。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较多的停留在核心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的阶段。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母语非英语,但是欧洲各国大学对于全英文课程建设力度很强。欧洲学术合作协会跟踪调查了欧洲28个母语非英语高校的全英文培养项目,从2001年的725项增加到了2014年的8089[17]。此外,欧洲不少国家不仅建设有丰富的全英文教学课程,而且已经开设了全英文的学位培养项目。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也将全英文课程建设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韩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相关政策,将国际化视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增强韩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早在2012年本科生英文教学课程就已经达到81.5%的占比,并要求学生用英文撰写报告和论文。韩国科学技术院的机械工程系本科生英文授课比例已经达到89%。相比较韩国,日本在以全英文授课推进大学国际化方面的决心更为强烈,2006年时日本建设有全英文课程的大学就有多达227[18]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先获批开设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几所院校,从2011年起开始首次招生。其中国际化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是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College of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NST)成立于201012月,是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的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的新型学院。他们的目标为:培养纳米科技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学科交叉优势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包括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他们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医学、纳米器件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科技管理工作。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数量占专业课总数比例接近9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获批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其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数量占专业课总数比例9%。北京科技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也提到国际化培养方面的要求,其与多个国家的高等学校有着广泛深度合作,包括密歇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等。每年选派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学习深造。此外,还经常邀请国外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座与学生交流。相比之下,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专业课总数占所有专业课总数比例虽然仅为7%,但目前正在修改新版的培养方案,这一比例将提高至100%,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尖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国际化平台和交流机会。

目前国内高校在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授课度并不高,大部分高校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授课这一双语教学模式,即便是走在前列的苏州大学,也只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在一些核心课程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授课这种方式,涉及到英文讨论和英文考试的还比较少。也有一些高校,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面向留学生设置了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课程,并以此为依托建设面向国内本科学生的全英文课程平台,目前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中。

三、 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基础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紧密围绕国家纳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包括元器件微纳米加工工艺、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半导体、微电子、光电子等元器件微纳米加工工艺设计与开发、各种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储能器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所爆发的没有硝烟的中美芯片之争,让我们看到中国芯片之路必定是一条崎岖的坎坷路,为走出芯片困境,我们需要客观认识,积极应对。而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们正是要被培养和成为这场科技与经济之争中的中坚力量,专业课的学习是完善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纳米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紧跟国家和社会需求,由德国院士领衔、以中外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全英文师资执教,将思政无形之中引入到课堂,探讨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从而明确该专业和学生自身的定位,使得学生能够有效认识到专业课学习的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效率,最终提升整个纳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13-7月间,习总书记分别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飞速上升的能源消费总量,而我国能源结构又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因此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就需要开发新一代的高性能储能器件,例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电化学相关课程,教授研讨式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等均在此背景下,为学生解析我国能源重大需求,将课程与重大需求紧密关联,实时了解国际国内储能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将专业知识授课做到落地有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效率和责任感、信用意识、创新精神等,对于推动社会快速良性发展与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一方面,纳米专业的全英文课程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培养能够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时能够兼容并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学生,最终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例如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开设的《Soft skills II: Technology transfer, social aspects》,《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the Societal Context》等课程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国际大背景所设立的。

因此,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从国家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体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道理、理论、文化、制度,指明了立德树人努力的目标与境界[19]


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的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

为了探索国际化科研人才的培育道路,包括建设全英文课程、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同时扎根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拓展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于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和课程的全英文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立德树人,聚焦于怎样培养人,在全英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以更客观、更积极的态度西方文化加以分析,与中华文化对比加以融合吸纳,最终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层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境界围绕两个融合两个面向开展,面向工程教育认证、ABET等关键教学认证,通过科研-教学融合,进行中外全英文课程联合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前沿国际交流平台建设。面向半导体微纳加工等卡脖子技术,通过南理工-中科院所-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中外课程建设方面

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国际师资资源,开设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青年教师授课的外语专业课程、双语专业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并引进国外教材,编写外文讲义,建成多门外语课程,实现专业英文课程的全覆盖。

1) 外籍教师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国际课程,Hahn院士和Fuchs院士分别主讲《非晶合金材料研究新进展》、《纳米科学概述》等课程;洛桑联邦综合技术大学Gaulthier Rydzek教授和IN Martin教授分别主讲《电化学:从基础到先进功能材料》、《软物质凝聚态应用物理化学》等全英文课程。

2) 中外授课教师合作开设全英文课程,实行外籍教师+青年教师”“1+1”授课模式,以德国科学院院士Harald Fuchs教授领衔的授课团队,中外合作构建全英文专业和全英文教学模式。构建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开设《材料科学基础》等30余门全英文课程。

目前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主要聚焦全英文语言教学,注重了语言的工具性,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的结合度还不够高。大部分课程中,中外授课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到培养学生的某个德育目标,例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PPT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微纳米加工技术》全英文课程坚持学校的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培育英才。为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工程芯片方面的人才需求,结合纳米专业国际化特色及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这门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具备包括元器件微纳米加工工艺、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复杂微纳米加工工程问题的解决、预测与模拟能力,理解复杂微纳米加工问题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通过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与恰当供给,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微纳米加工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深刻理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责任人的不同角色。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不过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全英文课程在持续建设和改进过程中,仍然需要仔细斟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授课目标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完成度的同时,要高度融合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国际化师资队伍方面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为了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组建了一支德国院士领衔、以中外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国际化教学、管理团队,为国际化办学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组建国际化教学、管理团队提供借鉴,具有示范性。具体包括:

1) 深化建设由GleiterHahnFuchs等德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国际化师资团队。2012年,引进国际纳米晶材料创始人德国科学院院士Herbert Gleiter教授、Horst Hahn教授、Harald Fuchs教授的学术团队共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7名德籍教师常年在校授课,18名法国教师授课,组成“PI+青年教授的授课团队。

2) 大力引进国外研究与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并选派教师出国进修。从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外名校引进青年教师;从法国一流大学引进留法博士,为中法教师课程对接和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派遣青年教师赴美国西北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际名校进修。

3) 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包括双聘海外院士、杰青/万人领军、四青人才、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及具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才梯度队伍。

要实现寓思政教育于纳米专业的全英文教学之中,中方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思政修养,强化思想引领责任意识,努力争当新时代合格的思政工作者,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在全英文课程建设过程中,提供了强支撑力度的国际化师资力量,例如由中外师资共同开设的《Material Science》,《Nanoscience》,《Physics for materials scientists》等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现象-本质,普遍性-特殊性等唯物主义辩证思维渗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纳米材料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辩证思维,科学探索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学过程中,切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思政要点,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融入诚信考试、诚信做人,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全面发展。由中外师资共同开设的《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the Societal Context》通过讲授科研伦理建设,如何负责任地创新,培养能够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具有法制意识的学生;《Materials science base laboratory》,《Soft skills I: Presentation skills, writing skills, data management》,《Soft skills II: Technology transfer, social aspects》等课程教育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兼容并蓄不同文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 中外学术交流方面

基于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知名学者来校交流、学生派出、教师进修参会等方式拓展多渠道学术交流,与美、德、英等16个国家50 余所高校院所开展广泛国际交流合作并进行学生联合培养。

1) 举办包括格莱特材料前沿国际研讨会、纳米异构材料国际研讨会、全国非晶态物理与材料学术研讨会、计算材料与机器学习国际研讨会等在内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2)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如香港城市大学C.T. Liu院士、王中林院士、日本东北大学井上明久教授等。

3) 多种渠道资助学生出国学术交流,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芬兰图尔库应用科技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访问。

4) 组织学生赴境外知名高校游学,如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游学,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浓郁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开拓国际视野。

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在全英文建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资源赴外学习和交流,例如通过每年一度的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格莱特研究院年会,邀请国内外纳米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学术泰斗及相关团队来访,开展学术盛宴,鼓励本专业学生通过参会,向学术前辈们交流请教并建立学术关系,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19年还曾选派一批优秀学子赴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德方联盟高校——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短期交流,通过该校纳米专业不同方向的知名教授为学生们授课,如《纳米材料性能的调控》;《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调控》;《金属玻璃和纳米玻璃》;《高熵材料》;《薄膜沉积技术》;《纳米晶材料的力学性能》;《电镜的先进表征》;《印刷电子》等,让学生们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并通过参观该校纳米学科方向院士团队实验室(如纳米科技研究所INT),与该校师生展开充分交流。双方通过互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相互间的不同观点通过交叉渗透融合,专业互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触发灵感,碰撞出具有突破性和原创性的方向。学生们在交流中都是带着一定的目的的,比如有些是对芯片研发感兴趣的,有些是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感兴趣的,有些是想做纳米非晶的……而这些方向都是需要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际前沿和进展,才有可能做好的。这种通过学术访问交流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无疑是有利于学生们领悟理想,保持初心,信念和梦想的。


4.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

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利用Hebert Gleiter院士、Harald Fuchs院士、Horst Hahn院士等大师领衔的国际化师资,进一步增加全英文课程比例;拓展与北卡州立大学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合作办学;利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材料国际前沿研讨会及暑期学校,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接国际标杆学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方案,强化工程基础和人文基础教育,使用国际主流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慕课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国际化;构建全英语教学模式,实行点-线-面全员育人机制,扩大国际化办学的受益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吸引力,最终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型、通识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五、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教学中思政融入的主要策略

1. 全英文教学创新方法和模式的探索方面

全英文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冲击是在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课基础上带来的听、说等理解交流难题。因此,如何提升全英文专业课课程的教学效率,需要探索一些教学创新方法或者新模式来实现。比如一些高校采用的渐进式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尝试在全英文教学初期阶段增强学生英文学习能力,随后采用国际+国内双教师授课制以及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目的是增强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对于专业课内容的正常理解、掌握。通过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熟练的跨文化交流和表达能力等,同时能够在微纳米加工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通晓国际规则,不断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2. 国际-国内合作办学方面

如何实现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教学平台建设的弯道超车,与国际上先进的全英文教学平台的合作办学是关键。目前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Harald Fuchs院士、Horst Hahn院士、Gerhard Wilde教授等已经初步建设有Pocket Campus平台(https://www.pocket-campus.com/index.html#professors),与该平台的合作办学模式将成为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教学的线上主要策略,同时可以通过该平台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全英文专业与课程的内涵重塑和设计方面

全英文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是基于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故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分类、分层次逐步开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优秀课程建设,以及优秀教材编写。课程需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体现学科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充分利用前沿性、国际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根据全英文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及全英文教学的需要选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此外,通过-协同育人,基于微纳加工工程背景,和目前卡脖子的芯片技术等问题,引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同建设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突破了由高校单独承担专业建设的传统模式。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进口出口的全过程,实现了开放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晓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另外一方面,面向国际,科教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对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进行内涵改造,重构课程体系,迭代教学内容,聚焦科研前沿问题,将专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科研平台全部开放共享,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的融合,构建科教融合课程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专业现有的国际化前沿研究平台,开展研究-教学相长转化实践,增加多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专业素养,国际化就业竞争力和国际化人才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六、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随着社会对本科生人才国际化能力的要求的提高,教育国际化迫在眉睫,而专业和课程国际化也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程的国际化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与课程建设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深度掌握前沿的纳米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纳米专业的诸如芯片等卡脖子之类的问题。最终目标是面向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江苏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同中文课程或者双语课程相比,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材选编的国际化,主要是指教材内容本身应该是国际同行认可的且具有典型代表性;课程讲授的英语化,主要涵盖全英文的课件内容与授课语言;对学生的高层次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够知晓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从而达到与国际同行交流的目的。

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是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增强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目标的设定具备系统性与连贯性,需着重处理两个关系:其一,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与专业基础,合理设定课程目标;其二,充分考虑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全英文课程是以普通英语与专业课程为基础的特殊专业课。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1. 实行外籍教师+青年教师”“1+1”新授课模式,以德国科学院院士Herbert GleiterHorst HahnHarald Fuchs教授领衔的授课团队结合本土青年教师助教,加强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国际前沿知识的和技术的介绍,有助于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水平,借鉴发展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课程遵循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背景的原则,加强介绍科研界和工业界在纳米材料与技术方向的一些最新发现和进展,便于学生能尽快适应未来的就业趋势。全英文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研讨与平时的课后作业三部曲。课程讲授内容主要涵盖半导体,器件,纳米材料制备,材料物理,电子,微纳米加工等方向,均按照理论-方法-应用的结构来组织,具体教授内容都是对国内外教程或者文献资料的汇编;课程教学采用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并通过研讨课将不同方向的内容有机链接起来,课堂研讨主要针对不同方向,让学生组成小组,通过文献检索,查找相关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在研讨课上各小组依次做英文口头报告,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提问;课程考核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全英文的开卷考试、研讨课成绩,以及平时作业等,平时作业主要为了巩固课程所学的知识,给学生预留一些需要自己查找资料才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2. 与外方教学团队共同探索先进、高效的全英文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模式,重新思考与设计谁来教,谁来学,学什么,如何教与学等问题,坚持探索提高专业、师生的国际性与保持本土性的新关系,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比如采用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方式:教授老师可通过介绍某个正在研究的国际前沿课题,引出一个小问题,该问题(任务)的解决离不开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启发和引导式教学,加强和维持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讲解,或者实验演示,使之完成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和技能,这种方式突出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3. 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结合来培养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人才。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纳米加工平台的支持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每年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举办为期1个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实习。借助苏州纳米所的先进软硬件设施,以满足企业需要为标准,通过高校与实践基地的纳米加工平台共同对纳米专业学生在微纳米加工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薄膜沉积技术、电子束光刻技术、刻蚀技术、紫外光刻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晶圆键合技术、电镀技术等,以满足高技能创新型纳米技术人才的培养。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全英文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为科研育人工作制订了多项具有创新与示范价值的新模式,主要面向国际、科教融合,推进拓展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意识等育人模式,其研究成果对探索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基于此,可持续地进行科研人才培育,努力实现了多项载体平台协同建设与方法总结。如建设全英文专业教学与科研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创新引智基地,实现科教协同育人等。该举措将为各项育人机制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方法保障与坚实的载体支撑,为各类科研人才培育平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分析,凝炼出思政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核心要点。进一步以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全英文建设为例,讨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如何将课程思政贯穿在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其中落实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全英文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打造、中外学术交流的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等,扎根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拓展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始终面向国家 卡脖子技术重大需求,科研-教学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资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专业能力,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商辉. 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广州化工, 2020, 48 (24): 222-224.

[2] 孙珲. 本科生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问题及策略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06): 44-45.

[3] 邓国亮, 杨雪, 计玉娟, 周昊, 杨火木. 全英文专业课程改革及思考[J]. 大学教育, 2020(12): 117-119.

[4] 徐健, 温良英, 张生富, 邱贵宝, 黄光杰. 专业基础课全英文课堂教学中的同伴教育[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05): 16-17.

[5] 郝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学习时报[N]2017.

[6] 徐玲琳, 杨晓杰, 孙振平, 张国防. 材料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效果评价[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1): 215-217.

[7] 牟鹏.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现状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9): 99-104.

[8] 黄玉波, 刘晓宇, 陆小龙. 本科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的难点及挑战探讨[J]. 教育观察, 2021, 10(01): 73-75.

[9] 郭振威. “海洋地球物理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3): 350-351.

[10] 张晓灿, 郭绍辉. “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学化学全英文课堂建设[J]. 河南化工, 2020, 37(07): 60-61.

[11] 时凯歌, 杨光, 李永宇. 师范院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J]. 大 学 化 学, 2021, 36 (3), 2012006.

[12] 张洁, 黄宏伟. “双一流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03): 57-61.

[13] 杨阳, 王穗东. ABET认证与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以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为例[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15): 6-7.

[14] 陈坚, 张亚梅. 本科材料学专业基础课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材料热力学为例[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5(S1): 155-157.

[15] 清华大学教学门户. 全英文授课的课程. 2017, http://announce.cic.tsinghua.edu.cn/sites/default/files/全英文授课的课程_0.htm.

[16]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 2013-2016.

[17] English-taught programmes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ate of play in 2014[M]. Lemmens Medien GmbH, 2014.

[18] Leong P N C.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aints[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17, 18(1): 57-67.

[19]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 [J], 2020, 43(5): 21-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