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收录论文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4-07-22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孙中贯,刘 琳,王雪山,郭 亮,王京龙  

(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277160)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目前,课程思政已进入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过程性考核方式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并轨同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食品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型二级学院“一体三翼一特色”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年度枣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02042102)2019年度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433062007)。

[作者简介]孙中贯(1984—),男,山东枣庄人,工学博士,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王京龙(1988—),男,山东济南人,中药学博士,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通讯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新药研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和枣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我校在除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外的所有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其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成为首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同时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新资源食品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都离不开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学的许多知识点都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应用性。本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和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既是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加工综合实训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因而,课程教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课程组成员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鲜明的特征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地域特色文化鲁班工匠精神和墨子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思考,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拓展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重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等实现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1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政教育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特点,结合课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目标细化为三个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掌握食物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能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发酵食品加工过程的控制和改进。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准确运用微生物的相关专业术语,以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等形式清晰地表达发酵食品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与和谐发展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1]

2“课程思政”为主线,完善教学总体设计

“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2]“传承创新”的墨子科学精神[3]“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本专业食品科学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采用开放式沉浸式互动讨论模式,通过课前预习测试、课上互动、课下线上讨论以及学习小组成果展示等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所想、所说、所做来检验“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效果。   

根据本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剖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授课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授课教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思考和统筹革新,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现从思政案例发掘思路、教学融合途径、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3个典型思政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2.1彰显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传承抗疫精神

2.1.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

纵向对比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的严重瘟疫,横向观察各国防疫效果,都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我国在防疫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人物、事件及其所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内容都必将成为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无裨益,同时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各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可测度或不可测度的微生物危机和挑战。

2.1.2教学融合途径

在讲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知识点时,通过介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瘟疫事件(图片或视频)以及事件给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微生物为人类带来的灾祸,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疫情的传播和防控措施,融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伟大的抗疫精神;最后通过知识小结回归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1.3教学环节设计

内容导入: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微生物发酵食品和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事件,并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参与线上互动讨论,讲述自己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心得和体会,着重讲述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学生发表的观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价值观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教学:微生物为人类带来的福音和灾祸。事件讲解为辅,事件获得的启示为主。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总结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

2.2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培养学生“传承创新”的墨子科学精神

2.2.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

许多科学理论都是从怀疑出发,经过思考并用实证和逻辑辩证来验证。比如,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发生时,许多专家根据病理现象都认为是衣原体,然而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大胆质疑,坚持自己的观点,小心求证,经试验研究证实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治病救人立下了大功。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敢疑、善疑,对学生在学习中擦出的思想火花予以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与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2.2教学融合途径

在柯赫法则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设计试验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讲述钟南山与非典型肺炎病原菌的故事。

2.2.3教学环节设计

课前线上预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总结细菌学之父——柯赫在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所做贡献。学生利用查找的资料、归纳总结,线上作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讲授过程中,设计问题:如何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学生通过听讲、思考、总结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墨子科学精神。

2.3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

2.3.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

微生物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国劳动人民最早掌握了微生物发酵技术,同时随传统酿造食品出现而应运而生的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提倡的分餐制,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而远在春秋时期,人们采用的饮食方式即为分餐制,这可以从春秋时期的饮食器具和文献记载中加以求证。以白酒为例,酿造技术之独特,种类之繁多,特色之鲜明,是其他文化未曾出现过,也不会出现的,如此精湛独特的酿造技术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就应该被学习、被保护、被传承、被弘扬。

2.3.2教学融合途径

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介绍一种发酵食品,包括生产原料、生产菌种、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等。表现形式:采用PPT展示、汇报,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2.3.3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通过这项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课件制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上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进行课件展示,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点评为辅,通过此项环节锻炼学生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展示内容学生互评打分等教学环节,学生利用自我展示和相互间比较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以评促学、讲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

为保障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质量,在优化课程目标和完善教学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做到课程目标可衡量和量化,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3.1课前预期,自我测试,明确授课重、难点内容

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尔雅)上传教学大纲、授课安排简表、预习材料、授课课件等,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该平台统计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时长、访问次数、测试结果等),将其作为平时成绩和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依据学生作答情况,即可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又能够明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点和疑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2团队学习,提高团队协作和自学能力

授课教师充分结合章节重点内容,在第一堂课布置课程任务,学生2人一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等参考资料,围绕白酒、黄酒、红茶、酱油、食醋、豆豉、黄豆酱、腐乳、鱼露等传统发酵食品,以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分别进行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两项成绩各占50%计入最终成绩。此项课程任务占平时成绩的50%,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引入食品安全事件的小组会增加分数权重10~20分。

3.3教师设置网络讨论区,与学生充分探讨、交流

社会或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主流思想或正能量话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4]。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及参与度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此项课程任务占平时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对评价度高的答复增加分数权重20~40分。

4改革考核方式,侧重过程性评价

课程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于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课程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目标,单一的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全面、系统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细化,考核方式划分为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部分主要通过“线上预习测试”、“热点话题讨论”、“团队学习”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实验考核”部分通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期末考试”部分的改革主要是针对考试题目的改革,如将“名词解释题”改为“名词辨析题”,将“简单题”改为“问题分析题”,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增设综合设计型题目。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细化,将考核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教学质量,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5小结

“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的形势下提出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5],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6],归根到底在于教师的自我革新,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要利用好“课前”和“课后”两个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团队学习”、“沉浸式讨论”等多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共同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

ml.

[2]李国良,周向军.鲁班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7-13+45.

[3]刘世海.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D].武汉科技大学,2009.

[4]吴根福,吕镇梅,应盛华,陈中云.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01):306-310.

[5]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05): 228-230.

[6]杨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应用与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21,509(10):97-100.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Zhongguan Sun, Lin Liu, Xueshan Wang, Liang Guo, Lihua Zha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Province 277160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vides a new educational idea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t pres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The course teaching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process assessmen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is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overall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course assess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od Microbiology; Blended Teachi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