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收录论文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2020-03-20

贾汉忠、赵俊霞、刘丽斌、段国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咸阳,7121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步攀升,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较大改进,需培养专业知识过硬、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

A probe into the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Hanzhong, Zhao Junxia, Liu Libin, Duan Guoxiu

Xianyang, Shaanxi,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12100

Absrt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alent training are gradually rising, and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great improvements in talent train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compound talents with excell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一、引言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二、专业教学培养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够深入。一些专家在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表示,理想的大学生活不是坐在教室里研究别人的教科书,学生成绩也不能完全以考试来衡量, 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3]大学生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灵活应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习过程中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现如今实习已成“鸡肋”,并没有发挥应有效果。[4]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课程理论知识毫无新意致使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而且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一些科目对学生来说太难,老师很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弄懂,多数的情况下只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也没办法把知识内化。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质量,也违背高校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初衷。

(三)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专注于听课、记笔记,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没有实习机会或者过于敷衍,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不能及时内化,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较低。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不重个人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高校的教学系统对各个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高校也缺乏一套科学且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8]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 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愈加多样化,各所高校不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学生虽然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但个人能力薄弱,缺乏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焕发巨大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目前国内主要是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搭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依托就业指导课;(3)创办创业孵化基地;(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本文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重点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意义。大学教育就是要做到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才是对个性化教育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性的最好诠释。所以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起,将学生摆在了主体位置,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充分激发出学生身上的潜能,进而培养出创新性、适应性更强以及综合素质更高的综合型人才。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不仅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为教师团队、学校发展以及相关领域行业公司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与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1.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今的大学教育依然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创新实践方面能力的锻炼,高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元素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地相融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2.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即使我国每年科技成果与研究数量较多,但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业产品的数量较少,其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国家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缺失,由于缺少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因而导致研究成果只停留在理想状态下,无法进行实际运用,缺乏原动力支撑,社会发展缓慢。

(二)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带来的新活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才、开展科研, 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校企联合培养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特长,为企业解决一些难以顾及但能维护企业形象的细节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如:展板设计、文案美工、新媒体运营等等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平台,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校理论知识陈旧,与社会脱节现象,校企联合培养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借助企业这个平台,参与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的一些项目,将平时课程中所学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总结经验,锻炼自身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时总结寻求答案,构建自身理论体系。

2.了解真实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借助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能尽早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早日度过迷茫期,规划大学生涯。以输出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动力,同时,切身实地了解行业背景,感受社会需求,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硬实力,毕业后能快速切换角色与状态,更快地适应工作大环境。

3.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从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少有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而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往往都是老板提出一个创意或想法,员工或实习生去具体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因素可能会出现很多状况,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寻求帮助等多渠道解决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成果,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不足。一些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本科阶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及创业实践能力的拓展。

1.促进大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才能知道知识的用处与自身的不足, 就能在课堂听讲与理解方面有新的认识, 从而去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逐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而制订更优的学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觉悟性和主动性会有相当的提高。学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经验, 更加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旨在培育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但企事业单位对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最为看重,这些能力恰恰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许多大学生既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中的各类挑战,也难以融入团队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这些能力短板正是源于当前专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局限。

4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自我探索阶段, [16]大部分高校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但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1)高校教师学历门槛较高,大部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学历高但是缺乏创业经历,所传授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直接搬弄的,自然难以感染学生,无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目前国内创业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教学模式也十分单调,而且与各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较差,课程本身深度有限,缺乏教学实践。学生完成一系列课程后收获不大,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机会。

(二)惠及范围有限。相比于20世纪早期已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1世纪初才拉开帷幕,起步较晚。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有待加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从近些年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来看,打磨一个创业项目参加比赛并获得佳绩十分不易,至少需要投入半年的时间。

(三)相关政策实施不全面、不深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创新创业教育政策,[17]目前创业教育政策发展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以下问题仍有待解决。

(1)国内高校政策主要倾向学生忽略老师,导致老师参与比赛积极性不高,但双创比赛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科学引导,因此,要不断地调动高校老师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将极大地鼓舞学生参赛热情,不仅保障了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发展,还能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比赛中。

(2)如今各院各校评优评先都会增大创新创业指标比重,但院校主要领导人思想上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所制定的关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政策仅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实施。

(四)教师参与度不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这类新鲜事物还处于接受期阶段,了解甚少,甚至部分年长教师认为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属于不务正业行为,耽误学业。打磨创业项目本身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短时间内无法看出成效,而目前高校教师也缺乏接触创新创业比赛的机会和契机,因此造成师生“误会”,学生也就难以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如此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

(一)制定相关政策

高校需要从老师和学生双方角度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师生权益,从而激发师生共创的热情,争取形成学生热爱创新创业,积极参与,老师乐于帮扶的盛况。

(1)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子都希望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高收入的工作,对创新创业存在质疑;与此同时,创业需要创业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承担巨大风险,这都导致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避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一是制定切实保障创业者学生在校基本权益等制度,[19]如适当延长学制等;二是制定相关奖励方案,增强创业积极性,如此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常态化。

(2)针对老师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现状,高校可以制定适当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当中,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可折算为课时;创业项目所获荣誉可用于其他方面加分;创业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后确保老师的股份权益;拓宽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围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1)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多邀请企业家校友或创业者校友返校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历、工作心得、行业感悟等想法;同时担任创业导师,引导同学们自主组建队伍,协调分工,探索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在此过程给予辅导,帮助学生们分析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寻求用户需求等等。

(2)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启发学子创新创业思维帮助不大,创新创业导师可结合学生情况多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Ⅰ)鼓励学生按照公司运营方式模拟实战,组建团队提出创意,调研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参与创业项目的路演,学生投票推选评委打分,此类实战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Ⅱ)教师可根据学生相关学科背景,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请相关负责人或创业者现场讲解,让学子们亲身近距离感受创业者及企业家们的风采与气质。

3)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联合, 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企业成本,这也是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锻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营造校园氛围

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带动学生们前仆后继地参与其中,使得创新创业事业永保活力,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可以有以下途经实现:

(1)学校可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创业比赛所获荣誉,充分肯定创新创业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

(2)高校应委托或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相关事宜,从赛事宣传、活动组织、比赛辅导、赛后扶持等各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门槛,增强学生创意落地可能性。

(3)各院各校融入本院本校学科背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主办的“源木杯”家具设计大赛;葡萄酒学院主办的葡萄酒酒标设计大赛;园艺学院主办的休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等。

(4)高校应举办年度双创成果展,提前数月在校内线上线下隆重预告,吸引校内学生关注,邀请校内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前来参展,分批组织校内学生参观了解,校内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引起学生们重视。

(四)激发老师动力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我们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激发老师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热情,在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将快速发展,也能进一步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1)学校应搭建或提供相关平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类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双创导师现场讲解,专题培训。分析国内创新创业形势、宣传有利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们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传授专业知识,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

2)提供机会拓展教师们视野面,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外学习,增长见识,学习国外创新教育模式,感受创新创业魅力,将从国外学到先进教学理念应用于本校教学,强化师生互动,重视过程教学。

6结论

传统授课方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在高校实行多年,逐渐显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师生交流过少等弊端。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 中华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通过近些年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改善传统教学培养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2]董建梅,韩伏彬.双创大赛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新探——兼论衡水学院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49-53.

[3]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79.

ami� /��0� ��� 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宋体;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0.5000pt;" >

为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数据挖掘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一种更加有趣、也更具“拓展性”的课后练习模式——能力拓展比赛,即结合课程内容和进度设计实际的数据挖掘问题场景,让学生以匿名打比赛的方式,在相对足够的时间里加深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改进自己的数据挖掘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以聚类问题的课后练习为例,介绍能力拓展比赛,包括:(1)比赛机制,和(2)激励机制。

3.1 比赛机制

比赛开始前,教师给出问题描述和原始数据集,但不提供真实的结果标记(Ground Truth),例如,在聚类问题中,教师提供待聚类的数据样本,但不提供数据样本的真实类别标签;教师规定解决方案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聚类问题中,评价指标可以选用NMI(标准化互信息)用来衡量解决方案得出的聚类结果和真实聚类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教师规定最终解决方案的提交截止日期;学生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参赛昵称。

比赛过程中,每位学生每日可以有限次地提交当前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得到的结果,并根据昵称查看自己当前结果在评价指标上的得分(例如NMI值等)、以及当前结果得分排名等信息。这种匿名结果验证方式,既一定程度地保持了比赛的趣味性,又可以防止过度调参行为,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得到的当前得分和排名信息来做出合理推断或验证之前的推断,从而改进解决方案,调整比赛策略,以期最终获得更好的得分和排名。

3.2 激励机制

在比赛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最大程度地分析研究问题和数据集,改进解决方案的效果,也同时保护部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教师在定期更新比赛排名时,只需报告前几名(例如前十名)的昵称、得分、排名;同时,在比赛结束后,给最终排在前几名的学生相对更高的平时成绩激励。

另外,在创新性方面,也要给予额外的平时成绩激励,特别是所提解决方案采用了课堂教学中未讨论过的参数初始化策略、细节调整方法、多算法搭配联用技巧等。同时,对于创新性高、潜力大的想法和思路,老师应当继续鼓励并指导相关学生深入研究,完成相关研究论文或发明专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成就感,升华教学成果。

综上,虽然能力拓展比赛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精力去设计比赛场景、搭建比赛环境,但是这种课后练习方法的趣味性较强,也更有利于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下磨炼、提升自己的数据挖掘能力。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和数据挖掘人才培养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方法展开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数据挖掘课程教学中的痛点,继而提出了综合使用案例穿透教学、能力拓展比赛等教学方法,在逐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算法的理解深度、提高算法运用水平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数据挖掘相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燕.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3).

[2] 谭征, 孙红霞, 王立宏, 等. 基于实例的本科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3(9) :67-70.

[3] 邓娜, 林松, 熊才权, 等. 基于案例和悬念的数据挖掘教学模式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18(11):97-99.

[4] 来鹏.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 15(12):232-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