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探索 ——以广东某高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为例
2021-11-26

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探索

——以广东某高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为例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28100)

 

摘要:异地办学现象在我国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不断上升和扩展的趋势,明确异地校区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是高校在开展异地办学的需要考量和把握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在异地校区的研究生培养上,不断摸索创新,形成了以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导向,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利于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同时也顺应了地方发展需求,促进了多方互惠共赢,为高校探索异地校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高校;异地办学;研究生培养;服务地方;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异地办学的概念,一般认为,“高校异地办学是高等学校的母体在原所在地区(一般指地级市及以上地区)外的另一地区以某种形式建立新的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调整发展战略、改革办学体制的有益探索。”[1]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和1999年至2011年的局部发展阶段,从2012年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10月统计数字显示,全国1243所本科高校中,160所开展异地办学,占总数12.97%[2],可见异地办学现象在我国高校中较为普遍且不断在发展。从数量上看,开展异地办学的高校呈现不断增长的迹象;从地区上看,开展异地办学的高校由原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在中西部地区高校。学者们对于高校异地办学举措多数持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高校异地办学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地方政府构建人才高地、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发展后劲两个方面需求结合的结果 ,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 。”[3]

开展异地办学无论是出于相应国家政策号召,呼应地方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亦或是出于对高校自身扩张和发展的考虑,高校在异地办学的过程中大多面临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资源配置失衡等共性问题。在知网主题为“高校异地办学”和“多校区异地办学”的95篇文献中,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阶段和类型研究,管理机制、校园文化、资源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探索,但涉及异地办学中研究生教育的探讨较少。现存的16篇有关高校异地办学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文章中,其中一篇探讨异地办研究生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模式的利弊[4],一篇研究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不足和建议[5],其余基本上是关于探究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针对异地办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旨在为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和一些探索经验。

二、高校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考量

高校在开展异地办学过程中,明确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对高校整体发展还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意在实现多方共赢,那么在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上应结合各方需求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6]。异地校区不能也无法做到主校区的简单复制,应明确办学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凸显人才培养特色[2]。为扭转“千校一面”,在遍地开花的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真正实现校地合作共赢,不为扩张而扩张,让异地办学具有可持续性,高校应结合校情、地情,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具有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开展异地办学的高校应如何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部分学者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探究,如针对珠海大学园区多所高校[7],哈工大威海校区[6]、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8]模式的探讨等,这些个案分析研究为高校开展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提供了具有实质参考意义的经验。虽各高校开展异地办学的驱动力和在异地办学的类型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在异地办学定位上,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为地方培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应“力求学校发展与社会契合,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形成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办学的特色。”[6]

异地办学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导向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9]国务院办公厅在 2017 年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0]可见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应主动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承担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的职责。

第二,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的需要。高校在主校区所在地区外的另一区域开展办学,由于地缘因素,分校区无论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政策条件等都与主校区存在差异,完全复制主校区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利于分校区不利于分校区发挥办学优势,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异地校区应充分结合地方资源,顺应地方需求,形成办学特色,开拓、打造学校除主校区以外的另一张“名片”,提升学校的区域品牌影响力。

第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更有利于打破校地行企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

第四,实现校地双方共赢的需要。地方出于吸纳人才,提升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等种种需要,为高校异地校区提供土地划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投入,为维护校地合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异地校区的发展得到地方的长期支持和重视,高校在充分享受资源的同时,理应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唯有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方能提升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地方支持的积极性,为异地校区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校地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多方共赢。

 

三、广东某高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

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三水区人民政府和广东某高校(以下简称“G校”)于2017年5月19日签署共建佛山校区协议。G校佛山校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在空间上与其主校区广州校区形成“一体两翼”的分布格局。2018年9月,佛山校区首次招收全学段研究生;截至2019年12月,佛山校区入读研究生规模达300人左右。为更好地培养佛山校区全学段研究生,G校在佛山校区设立了研究生院佛山分院,作为学校研究生院在佛山三水校区的派驻机构,负责统筹组织佛山校区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学校坚持服务需求、特色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佛山校区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体工作思路上,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在工作目标上,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在工作落实中,始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提升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特色鲜明的、与地区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围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佛山校区的研究生培养上进行了开展与广州主校区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的多种尝试和创新,重点突出“财经院校+佛山”的异地培养特色,加强与地方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合作,在服务地方、打造特色的同时,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种途径:

第一,结合地方需求设置专业。在佛山校区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上,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佛山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佛山校区开展金融、法律(法学)、会计、工商管理(MBA)和公共管理(MP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第二,定制特色培养方案。在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学校出台文件引导和鼓励佛山校区相关专业学位根据佛山地区和研究生实际情况开展定之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制,如引导佛山校区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围绕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第三,开展特色培养活动。学校重点打造“走进佛山·深入佛山·助力佛山”系列活动,定期开展“企业家进研究生”系列讲座。其中“走进佛山·深入佛山·助力佛山”系列活动是指一系列城市深度体验活动,如与当地政府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城市体验活动和城市品牌形象打造活动,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开放日活动,邀请当地政府为研究生开展市情教育和人才政策宣讲等。通过系列活动让研究生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工作生活状态有了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研究生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企业家进研究生”系列讲座通过邀请佛山市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走进研究生课堂,为研究生提供面对面近距离与企业家们交流学习机会,拉进校企距离,加强研究生与佛山社会经济联系,开拓研究生视野,提升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四,搭建专业实践基地平台。学校与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中国工商银行佛山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佛山分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佛山分行、交通银行佛山分行、顺德农商行、南海农商行8家佛山市金融机构合作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案例开发、课题研究、实习时间、行业调研、职业技能培训、专业人员双向锻炼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校行企协同共育既体现学校特色优势,又能与地方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除此之外,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学校仍在不断拓展共建专业实践基地平台中的行业企业。

第五,促进产学研融合。通过举办围绕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研究生行业调研大赛的形式,引导、组织师生调研团队针对佛山市各行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建设性报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发挥高校智库作用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一方面锻炼研究生钻研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高校服务地方水平。此外,学校不断挖掘佛山市校政行企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资深业务骨干资源,通过邀请地方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平台,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4 成效和展望

G校佛山校区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上明确了以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已产生以下几个方面效应:

一是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要求的积极响应。2016年《广东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总体方案(试行)》[11]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大学服务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上要用好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12]中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协同育人,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G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响应广东省经济教育政策号召,是主动参与、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现。

二是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G校作为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中的一所高校,应以“强特色”为核心,以不断增强服务特色行业、产业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G校佛山校区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立足地方,紧扣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是对改革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次探索,是朝着成为特色鲜明、与佛山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的一次大胆尝试。

三是实现校地双赢、顺应地方需求的必然路径。作为省市地校四地共建的成果,佛山市仅有的5所本科院校的其中一所,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责任是G校在佛山市开展异地办学的重要任务。积极发挥学校身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财经大学的特色优势,紧密结合佛山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佛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是不断促进校地双方良性互动,维护校地良好关系,让异地办学保持稳定、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让高校异地办学成为互惠共赢的有益举措,真正发挥了高校异地办学对于地方和学校自身的积极性作用。

综上所述,G校佛山校区对人才培养清晰的定位,是异地办学目标的实现的有利保障。当然,G校佛山校区作为成立不久的年轻校区,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和发展上仍存在上升空间。未来在如何继续加强校地合作联系,深化校地行企协同育人,拓展地方资源,吸纳硕士毕业生在地方就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南文化.当下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J].当代教育论坛,2015(04):10-19.

[2]吕振铭. 当前我国本科高校异地办学治理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8.

[3]刘继荣.实现高校异地办学预期目标的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7-39.

[4]李光玉,林功实.高校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发展及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4):41-45.

[5]林功实,李光玉.高校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7):35-38.

[6]范慧颖. 高校异地办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环境营造研究[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ICCE 2013) Volume 4.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2013:18-23.

[7]陈鹏勇,郑文.高校异地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珠海大学园区为例[J].高教探索,2008(04):36-39.

[8]李炳芳,刘发明,黄衣凡,曹赟.高校异地办学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办学实践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2):23-2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12-05

[1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总体方案(试行)[Z].2017-07-28

[12]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Z].2018-08-23

 

A Study on Closely Integrating the Cultivation Goal and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with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Running Campuses in Different Cities

—A Case Study of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in the Foshan Campus of a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Xing Lin

Graguate Schoo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Guangzhou 528100, China)

 

Abstract: Running campuses in different cities has never been abs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it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both at level and in sca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defin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and training mode of different campuses is vital for universities when they run such campuses. A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en exploring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s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as 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skills, as well as adopting the training mode with concerted efforts from the university,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is new pattern not only echo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t also improv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through which the intension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s enhanced, the local development demand is me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provided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ir own ways to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in different campuses, benefiting all parties involved.

Key words: university, running campuses in different cities,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serving local city

*林幸(1994-),女,广东省广州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