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王树伟,周英明,郑秀梅,张坤鹏
1. 广西钦州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 广西钦州市北部湾工程检测、生产教育一体化培训中心;广西 钦州535011;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训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产教融合实训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构建“双导师”组织管理体系、“三位一体”职能管理体系和“融合双轨制”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OBE为基础的海洋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JGB328);2018年度北部湾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重点项目—OBE为基础的海洋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18JGZ01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基于“引企驻校、校中建厂”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18JGZ144);2018年度北部湾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重点项目—基于“引企驻校、校中建厂”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为例(项目编号18JGZ002);2018年度北部湾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面向东盟国家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JGB009)
[作者简介]王树伟(1977-),男,汉族,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土木工程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及大型地下结构抗震方向研究。
“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陆续出现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质的变化[1],也使得未来工业体系呈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征;“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加快工科人才培养,加快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以对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对接行业发展,以培养行业需要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强化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技能的掌握,并充分考虑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以本地的产业结构为主导,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达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校热企冷”、“两张皮”等问题仍然存在,探索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出合格的产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校企之间在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利益共同点上存在差异,造成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效果欠佳。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以及人才的就业率[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关注的是产出的经济效益以及获取效益的效率。产教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基础平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促进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而现实的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数属于普通地方高校或者专科院校合并升级后转型而来,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以及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无法提供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高校体制上的僵化和资金的不足也无法在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发挥不了服务企业的功能。企业完全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参与到产教融合中,义务提供人员、场地、设备和资金等成本,换取的只是有限的盈利和人才优先的红利,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低成本高风险,其操作难度远大于招聘人才再进行与企业需求相关的培训,因此无法形成对企业的吸引力。
(二)校企之间产教融合过程中长远规划不足,角色定位模糊,职责分工混乱,造成合作沟通不畅,管理失位,培养失效。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于预期目标的达成度无法进行准确的预估,因此无法形成与产教融合成效相契合的长远规划。同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要紧跟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其调整的周期远小于原有的本科教学体系,企业的生产运行也是动态的,许多高校在产教融合实践长远规划制定时未考虑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的特点,造成产教融合实践实施过程中偏离既定目标的现象。在已有的产教融合案例中,部分高校选择合作企业时目标不明确,“贪大贪全”,“图虚名”,过分强调与名企建立产教融合合作关系,而忽略了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契合度。有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只管生产,不管教学,教学目标屈从于生产目标,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输出。
(三)校企之间产教融合建立的合作关系多,但方式单一化,内容不够深入,导致合作的成效不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欠缺。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产教融合实践的方式和深度是高校与企业都必须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然而现阶段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转型较快的院校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或引校入企建立厂中校,但总体来看,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系统、实在,离“互利共赢”,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校企之间产教融合相关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政策指引层面的激励机制,导致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利益无法得到体现,推进缓慢,成效欠佳。产教融合是国家基于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提出的战略性引导举措,其实施的保障落实和推进涉及到政府、行业与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等多重主体,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政策指引层面的激励机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加大产教融合推进力度,根据地方区位发展需求,以多种形式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宏观性指导政策与可具体操作和实施型的法律法规都要有,形成组合拳,切实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
新工科的理念可以描述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2]。构建校企之间深度的产教融合合作,形成“校企一体,校中建企,企中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面向新工科进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新模式的构建应吸收前述产教融合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扶植力度,服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创新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工程创新人才。
(一)在人员组织上,坚持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高校教师为辅,构建起一个“双导师”组织管理体系。按照产教融合实践的特点组建与课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要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是企业保障生产的核心骨干力量,对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都非常熟悉,起到主导作用。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特点、学生能力等人员情况等比较了解,可以在分配任务、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任务采用分组制,3-5人编制为一个小组,每组配备1名企业导师和1名高校导师。
(二)在角色分配上,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明确校企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三位一体”职能管理体系。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业是“三位一体”职能管理体系的三方主体。地方政府首先要明确定位自己在产教融合中的角色,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动者和间接受益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之间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形成人才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针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和有效措施,并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办法。设置相应的产教融合奖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建立专项基金支持产教融合主体单位等等,有效的机制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尤其是面向新工科的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两个相关主体,高校应根据专业特色构建起产教融合平台,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于企业的技术支撑或科技服务,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企业是产教融合合作的实施者和保障者,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在企业中或管理下实施。
(三)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生产实践为中心,企业进行生产全过程管控,高校进行实践课程达成度目标监控,双方共同构建起“融合双轨制”质量保障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的特性体现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上就是要以生产实践为中心,根据生产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合理的根据产业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相关的培养目标,是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前重点考虑的问题。高校以专业为个体建立课程目标管理体系,设置多个分解目标,对应于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以可量化的指标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分解目标的实现,企业要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出发,根据实践过程中学生为非成熟技术人员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产目标,在工作内容上进行量化并建立考核标准,双方共同构建起以“融合双轨制”质量保障体系。
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产教融合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及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抓住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所有企业和工程教育院校的责任。推动我国工程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资源的开放协同、融合共享,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队伍,满足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需要,有力支撑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3]。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构建组织管理体系、职能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人才战略下工程人才培养为导向,强化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突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利益需求,以继承和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性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不断深化该产教融合模式,优化合作内容和形式,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鑫桥.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1):1-4+15. [2]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R],2017.2
Constructing and thinking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o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Shu-wei12, ZHOU Ying-ming12, ZHENG Xiu-mei12 ZHANG Kun-peng1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 Guangxi; 2. Beibu Gulf engineering testing, produc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center, Qinzhou 535011, Guangxi;)
Absrt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l for new subjects. This model constructs the "double tutor"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trinity" fun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ouble track"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roug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t realizes th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a characteristic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ubject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