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刘晓燕,袁四化,黄静宜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三河 065201)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开设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挖掘六种课程思政元素,即社会发展、国家需要,大工程蕴含的内涵式发展,文明发展、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小故事。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识别码:
“课程思政”是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1]。那么,思政课程担任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迎来新的生机,打破以往仅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仅注重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要构建以思政理论课、综合素质课、专业教育课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确保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课协同育人[2]。基于此,本研究对“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进行了探索。
1 “课程思政”在高校“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是每年秋季学期开设的一门课,通常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完成地学通识课程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和一些地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专业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授课对象大多是大三的学生,个别专业是大二或大一新生,授课专业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地理科学等,其授课专业和授课对象可谓非常之广泛。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及相关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研究地球表层的特征及其演化。这些研究内容既是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又与人们关注的地球表层生态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加,人类活动日益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严重短缺,这就需要地质从业者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对未来的环境演变做出科学预测。在这些方面,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将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3]。所以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当中开展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行业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 “课程思政”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瞄准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目的寻找课程育德点,在课堂教育中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形成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育人要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1,4],同时,应有效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育德效果。
2.1 课程中的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地质类专业大部分属于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专业,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促使相关专业理论、技术方法不断被创新。本门课程创立之初,很多地质学家、地貌学家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讲授课程的发展历史时可结合本学科的国内发展历史,同时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讲授不同的地质学家在不同阶段根据国家需要作出的奉献事迹,例如,袁复礼先生在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建立之初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作为老一辈地质学家,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野外工作一丝不苟,国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的爱国情操、家国情怀,以及甘愿为祖国建设奉献自身的精神令后人敬仰[5]。目前,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扩张和世界性环境污染对地球带来的压力和损害显而易见,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地质工作者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为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做出努力?那么答案就在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中。
2.2 课程中的大工程蕴含的内涵式发展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地貌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很多与地貌相关的大工程大事件,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的修建”以及“天眼工程”等,每一个都是在几代国民心中打下烙印的大工程大事件。每个大工程都涉及很多地质专业上科技攻关,而相关地质专业上的科技难题均与本课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每个工程都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是我国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在自己负责的环节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这非常让人振奋,也很容易激励到学生。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祖国的发展,更深刻理解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正所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均是如此。科技兴国的战略发展序幕已经拉开,国家需要每个个体去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来完成内涵式发展的雄心格局。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则可以结合具体的小的实际案例,比如滨海地质公园选址,码头的修建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课程中的文明发展、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在本课程的地貌部分很容易从授课内容中挖掘出与中华民族文明有关的思政元素。比如河流地貌部分主要讲授河流作用类型,以及由不同河流作用类型形成的堆积和侵蚀地貌。这部分可以结合我国的黄河发展历史讲授,黄河文明在历史上的兴衰演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等多方面,最终是“文化”的进程[6]。其中包含由黄河流域孕育演化出诸子百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丝绸之路为黄河流域带来多样性文化,也使黄河文明更具文化包容性;黄河流域是汉族形成的主要地域之一;黄河流域人民创造出来的与黄河共生的文化知识体系;另外,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河流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另外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将择水而居与具体的地貌知识点结合起来开展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等具体形式展开,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发展,建立文化自信。
2.4课程中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课程中风化作用及其沉积物一章,后者涉及到土壤相关内容,从专业角度来看,土壤是指可以生长高等植物残积物的表层,残积物则是岩石表层在太阳、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化学分界和物理崩解的过程中形成的,可谓是大自然的馈赠。文明发展进程中,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新中国成立以前,科技工作很少涉及农业,仅有的工作也是侧重于地质学指导下的土壤学研究和若干农用矿产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我国地质为农业服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3]。体现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与盐碱地改良工作;农用盐矿的利用与开发;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别、名优特农林作物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与开发等方面[3]。正是由于数代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地质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于承担,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所致。此处引导学生评价讨论这种奉献的专业情怀。
2.5 课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第四纪气候变迁及其动力机制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点授课内容之一。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研究内容涉及到古气候演化特征、规律和机制以及近代气候的变迁。因为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那么针对未来气候如何发展演化一度成为第四纪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引发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而尤其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国际政府间的政治博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在地球演化面前,在全球尺度环境变化面前,大家所面临的其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大家应该集中精力去解决眼前的难题,而不是去继续制造矛盾和裂痕。在通常的授课过程中,会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触目惊心的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似很大的命题,貌似与你很遥远的距离,其实可能就是你能否就业,能否体会到国家的更多的福利的实际问题。
除了知识点的讲授以外,还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查资料总结第四纪不同阶段气候变化时间,甚至新生代的气候变化时间,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格局,加深对气候变化的深刻理解。
2.6课程中相关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小故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老一辈地貌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的辛勤劳动和刻苦努力的奉献精神。在本课程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多位令人尊敬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家。例如,中国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樑先生,在北京大学领导和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地貌学专业,为中国地貌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杨逸畴先生,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地理科学事业。1959-1998年他前后20余次到青藏高原考察,参与论证和确认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地位,为中国地理学赢得了世界声誉[8]。地貌学家罗来兴教授踏实肯干,为我国黄土地貌研究做出开拓性工作,参与南水北调的地貌调查,提出著名观点[9]。地貌学家任美锷先生、杨怀仁先生、施雅风先生,等均在地貌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10]。海岸地貌学家王颖先生在海岸治理方面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并提出相关科学理论,提升我国海岸地貌研究的国际水准。“黄土之父”刘东生先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获得环境领域最高奖“泰勒奖”,当选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将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升至国际前列。还有很多地貌第四纪地质学的杰出贡献和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在相关内容讲授过程中均可适当的引用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有积极影响。
3 结语
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德育观的塑造的途径之一。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的要点提出六类课程思政元素,面向社会发展、国家需要,大工程蕴含的内涵式发展,文明发展、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著名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的故事。在开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以上思政元素积极实践并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德育方面也得到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柴波, 周建伟, 李素矿. 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OL]. 中国地质教育, 2020, 2: 1-4.
[2]梁暹.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30): 42-43.
[3]田明中, 程捷.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8.
[4]王丽英,陈烈荣. 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N]. 中国教育报, 2018-07-04.
[5]袁扬, 胡世玲. 地学家袁复礼先生与第四纪地质学——纪念袁复礼先生逝世20周年[J]. 第四纪研究, 2007, 27(5): 896-899.
[6] 张小军. 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J]. 沿黄生态与经济建设,2019,1:57-59.
[7] 莫多闻,夏正楷,朱诚.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J]. 地理学报, 2016,71(11): 2037-2048.
[8] 尹泽生, 李炳元, 王守春. 地貌学家杨逸畴先生的学术贡献[J].地理学报,2012,67(7):997-1011.
[9] 曾昭璇. 怀念我国著名地貌学家罗来兴教授[J]. 地理研究,1998,17(3):321-325.
[10] 郑本兴. 缅怀恩师任美锷、杨怀仁、施雅风和高由禧先生———兼谈老师对我国地理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学、冰冻圈学和冰川气象气候学的杰出贡献[J]. 冰川冻土,2012,34(3): 748-759.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Q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LIU Xiaoyan YUAN Sihua HUANG Jingy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Sanhe 065201, Hebei, China;He bei Key Labrota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Sanhe 065201, He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of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offer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xplores fiv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amely, civilized developmen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need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ntained in large projec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eedback to society and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nd geomorphologists and Quaternary geologists' stories. Through the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while carrying 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around the training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morality.
Key words: politicization and ideologicalization in curriculum;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urriculu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