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生成逻辑
2022-02-07

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生成逻辑

            庞建茹,陈

(南京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66)

[  ]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生成,以系统逻辑和辩证逻辑为基础,由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医学生、介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体主导结构所决定,以要素、主体主导结构、教学情境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条件,在系统与教学情境的联系与作用中,逻辑地生成了导向功能,根据医学生受教育前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导向功能是否生成。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逻辑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对现代医学的价值研究”(2016SJB720003);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重大招标项目“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基于南京医科大学的考察”(ZDZB201901)

[作者简介]庞建茹(1993—)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洁(1976—),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挖掘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对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更需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形成医学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社会主义需要的医学人才,因此,要对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进行研究。本文从系统科学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系统科学“要素-结构-功能”的科学逻辑,厘清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逻辑,使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和优化。

1. 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的逻辑基础

弄清逻辑基础,是回答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为何存在的基本前提。逻辑基础主要包括两种,即结构决定功能与事物的普遍联系。

1.1系统逻辑:结构决定功能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1]。这个定义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结构、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2]。要素是构成系统最基本的单位,要素与要素之间依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联系各式各样,在每一种联系中,都会有一个核心要素,核心要素的变化就会生成不同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结构是功能的内部表现,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在要素与环境确定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生成什么样的功能[3]。相应的,功能也会反作用于结构,可以能动地优化系统结构,从而使系统更加完善。任何系统都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环境是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系统与环境之间将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 [4],从而产生相应的功能。这种交换方式必须是自发且连续进行的,才能保证系统与环境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和作用。

1.2辩证逻辑: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 。只有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和作用时,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才得以产生。要素、结构及其与系统环境的关系反映了系统存在的不同状态:一是系统中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二是系统结构的存在及其与要素的关系和作用;第三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状态不同,功能也不同。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体系的要素、要素与结构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动态地产生导向功能。因此,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辩证逻辑中,对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要素之间、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导向功能产生的过程和规律。

2.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的逻辑结构

明确逻辑结构,是形成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基本要求。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是由主体(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客体(医学生)、介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客观存在的教育系统。粟国康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发挥情况,提出了主体主导结构,主体主导结构在与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生成了导向功能[6]

主体主导结构是在充分发挥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主导作用基础上,对其它各要素进行搭配与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的要求体现了整个系统存在的目的和使命,成为系统存在与运行的内在动力,对系统中的其他要素起着主导、控制和支配作用;在系统的运行中起着确定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控制教育客体的作用,所以这一系统结构被称为“主体主导结构”。比如,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寄生虫病时,可以结合我国寄生虫疾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采用案例法,讲解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过程,引导医学生学习她对科学事业的严谨态度、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医学生在学习效仿先进典型的美德善行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医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7]

在主体主导结构中,一是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依据医德教育目的和使命,结合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以及医学生的实际状况,拟订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输出给医学生。二是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根据医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医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三是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根据医学生教育前后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来评估导向功能的效果,检查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实现程度,并检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重新认识医学生,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结构,促使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

3.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的逻辑条件

厘清逻辑条件,是回答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能否生成的基本问题。逻辑结构只是揭示了导向功能生成的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功能的由“潜”化“显”,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条件。导向功能的生成,主要取决于要素与要素间、要素与结构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联系。

3.1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

3.1.1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与医学生

     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主要是指讲授细胞生物学、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师。之所以选择这类课程的教师,是因为医学基础课程是所有医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在医学院校课程模块中具有代表性,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教育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具备深入挖掘医学基础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和医学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和医学生相互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挖掘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把挖掘出的元素有效地传授给教育客体,即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就没有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对象,教学活动将无法完成;反之,如果没有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医学生就失去了讲授者,教学活动也无法完成。另一方面,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根据授课前后医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来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完成。医学生能动的接受教育并反馈结果给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可以促使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及时的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导向功能。其次,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和医学生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在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作为主体要素,对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具有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整个系统要素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都是在主体的组织、协调中实现的。医学生作为客体要素,是系统存在的目的和作用对象,也是系统运行下去的动力,在系统中处于受动地位。

3.1.2介体内部三者的关系

介体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目标主要指育人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医学生。比如,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医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敬畏生命、心系责任。教学内容主要指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挖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公正、友善、爱国、爱党、爱心、感恩、助人、诚实、诚信、责任、担当、拼搏、敬业、用心、努力、法治、乐观、奉献、积极、人生观、世界观、向上、拼搏、敬业、负责、立德修身、艰苦奋斗、尊师重道。例如,在生物化学入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一些伟大的生物化学家。 例如,吴宪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并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对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将来为祖国和他人做出贡献[8]。教学方法指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将所挖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传递给医学生时采用的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图片与视频、讨论法等方法,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比如,第一次人体解剖实验课上,学生会直接接触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实验用的标本,由于气味难闻,会让许多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从而不尊重标本[9]。这时可通过多媒体图片介绍标本的来源和制作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件标本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大体老师”,从而使学生尊重标本,培养其生命文化素养及人文情怀。

    介体作为连接主客体的中间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处于关键地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一方面,课程目标指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内容要反映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要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另一方面,三者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课程目标对系统其他要素提出了相应约束,约束系统活动方向、内容选择以及主客体的具体行动,在系统中处于先导地位。教学内容是系统各要素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呈现形式。教育主体只有先掌握教学内容,才能进行教育;教育客体接受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承载、传递的对象也只能是教学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在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教学方法是主客体有效互动的桥梁,只有凭借教学方法的连接,主客体才可能形成互动,系统的各个要素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教学方法在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例如,在讲授激素对机体功能代谢调节时,可以把课程目标设定为“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依据课程目标,采用视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里加入我国著名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

3.1.3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与介体

    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是主导性要素,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三个要素作用的发挥,与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只有被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所掌握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与主客体产生内在联系,才能构建稳定的系统结构。具体来说,拟定的课程目标必须是被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所认可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为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所理解和认同的,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能熟练运用的。只有这样的内在联系,才能确保系统有效的运行下去,从而更好地发挥医学基础课程的导向功能。比如,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衣原体时,首先要设定课程目标:理解科学家要有急国家之急,忧人民之忧的精神;科学研究要有不屈不挠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然后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介绍汤非凡教授的生平事迹。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课上观看记录片“百年湘雅第四集汤非凡”,并进行讲述和探讨[10]

3.2要素与主体主导结构的关系

    在主体主导结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是核心要素,对其他要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之所以作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发挥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关键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元素需要依靠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能否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决定了主体主导结构的稳定性。在主体主导结构中,虽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医学生属于一般要素,但这些要素会通过影响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对主体主导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只有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医学生、介体与主体主导结构的内在逻辑及其作用发挥是稳定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才可能生成。

3.3系统与教学情境的联系

在系统科学中,“要素与结构的关系是系统的内部规定性,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则是系统的外部规定性。内部规定性决定功能生成,外部规定性则影响功能生成,并为其提供外在条件支持”[11]。发挥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关键在于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是否能从课程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把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所以这里的环境主要指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只有当系统与教学情境存在某种联系时,导向功能才有生成的可能性。一是“系统与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12]。这种交换会为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系统与教学情境间的交换方式是自发且连续进行的。只有自发的连续性交换才能保证系统与教学情境间形成稳定的联系,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发挥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4.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的逻辑过程

厘清逻辑过程,是回答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怎样生成的重要环节。导向功能是医学基础课程教育系统以主体主导结构存在,并在与教学情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生成的。

生成情况分为三种:一是导向功能得以生成。医学生接受了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使医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那么,医学生的这种变化就说明导向功能得以生成。二是导向功能没有生成。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没有发生变化,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种状况就说明没有生成导向功能。三是生成了负功能。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采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行为,导致医学生朝着课程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此时,就生成了负功能,没有生成导向功能。其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生成逻辑 

1:医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生成

导向功能的生成,起点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师,终点在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根据课程思政要求,结合医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医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与课程目标相适应,不能脱离课程目标独立存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医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学内容,通过医学生授课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完成课程目标。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发生变化,包括医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二是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是否发生变化,具体可以体现在医学生是否已经具有“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是否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等方面。三是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如果医学生有了以上三方面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导向功能的生成过程。下面,以《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章节为例,具体说明导向功能生成过程:

    首先,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要根据这一章节的特点,拟定这一章节的课程目标:培养医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唤起医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同理心和耐心。然后,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案例讲解麻醉药品滥用导致的后果;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分类症案例引出氯丙嗪是精神分类症治疗史上的里程碑;英国画家路易斯·韦恩案例讲解罹患精分分裂症眼中的世界[13]。并且从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里面,挖掘出符合课程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法制、责任、同理心等。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要把所挖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程目标,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四):深入内部精细地考察系统[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5(2).

[2]张彦.论社会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建构[J].晋阳学刊,2018(01):84-107+131.

[3]易小明.论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J].齐鲁学刊,2015(04):57-63.

[4]孙健.浅析大学学术自由及其实现条件[J].前沿,2004(01):95-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3.

[6][11]粟国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97.

[7]陈利红.医学高职高专人体寄生虫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8):19-20.

[8]孙吉凤,张淑芳,田小海,张晨,岳红.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8):121-122.

[9]陈晓佳,郭金华,李林科,崔晓军.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生命文化教育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05):377-379.

[10]胡阳,石立莹,李梅.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3):476-479.

[12]王永友,粟国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45-51.

[13]果秋婷,张小飞.“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9(21):53-54.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Basic Curriculum

                     Pang Jianru, Chen Jie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66, Jiangsu)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basic courses is based on system logic and dialectical logic, and it is a subject-dominated structure composed of medical basic course teachers, medical students, mediators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elements Decided,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lements, the dominant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the connec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 guiding function is logically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And whether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changed to judge whether the guiding function is generated.

Keywords: basic med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ing function; generative logi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