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新文科英语专业学生母语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2022-07-22

新文科英语专业学生母语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王泽熙,潘利锋   

(广东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肇庆526100)

[摘  要]在中外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更加紧密的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母语文化,必然会存在相互交流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需要相互借鉴与融合,因此就必须注重高校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专业大学生人才塑造必然要面对的教学课题。如何实现母语素养帮助学生实现立德树人培育作用的同时,实现中外文化的兼容并包,传承创新,这是新时代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专业;母语素养;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广东省十三五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新文科”视域下消减英语专业学生“二化”现象的必要性研究》课题编号GD20WZX02-11。

[作者简介]:王泽熙(1989-)男,汉,湖南常德人,广东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潘利锋(1956-- )男,汉,贵州威宁人,广东理工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一面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而主动融入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为此在大学高等教育中始终非常注重英语等全球性语言的教学。与此同时,国家同时也日益重视母语在推动学生增进对民族文化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方面的作用[1]。在这种大趋势下面,高等教育也开始积极响应新形势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需要条件的变化,开展了为有效解决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英语学习“表面化”和母语学习“苍白化”的教学改革,实施了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的大学英语专业母语素养培育新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校改变了自身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育定位,并及时转变了教学思路,达到了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同步协调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二化”问题,结合新文科理念的内涵与特征,针对英语与母语如何平衡施教提出可行性的策略,进而希望能够对当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有所裨益。

一、母语及其教育的内涵、地位及价值

   母语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民族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汉语言,它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延续,传承,创新的结晶,对内起着展现民族存在感,传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对外起着推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功能。

而开展母语教育专指传授本民族语言使用方法,技巧的语文教育,在母语教育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更好地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更好地构建符合本民族行为习惯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塑造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精神意志。这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作为承载内容的平台,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对母语中包含的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素养。母语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在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构建的母语环境下给人们产生全面性的影响,尤其是文化与思维上可以达到第二语言无法比拟的作用。

汉语言是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最古老的人类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标志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开启自身精神家园的钥匙。但是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互联网信息化给语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汉语言受到了英语、网络语言的综合冲击,汉语言西方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严重玷污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导致现在的年青一代对于汉语言的认知比较肤浅。由此可见,加强母语教育已经越来越紧迫,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当前大学生英语专业学习存在“二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表面化”现象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表面化”概念内涵具体指的是日常学习过程中仅停留在英语语言听说读写四个最基本的应用能力之中,而以英语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的传授引导则涉及的非常少[2]。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教学仅仅停留在“应用工具”的范畴,使得英语文化内涵缺失,让学生只停留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层次阶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验英语成绩的最主要方式为考试,让学生走进了方方面面围绕考试的学习方式之中。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以英语考试、考级来展现学习水平的应试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学生提升了英语应用的基本功,但是另一方面过分地强调将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挂钩,这会误导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钻如何考取好成绩的牛角尖,忽略了英语学习与素质教育相联系的要点,直接导致一些高校把英语专业等级考试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大量机械式的练习,使得学生只具备应试能力而缺乏深层次的英语综合应用素养。

二是当下英语教学理念的错误引导,让学校、老师、学生对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存在片面化的理解。我国正规的英语教学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将英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的大学高等教育阶段都存在一种片面的现象,那就是忽略了英语文化引导与传播。这其中学术理论界将英语定义为交流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认知,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引导和思想启迪作用,直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单词语法,而忽略了去深入领域英语文化之中包含的思想哲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学而学,却不知道学习的乐趣所在。这其中遍布全国风靡一时的“疯狂英语”便是英语教学“表面化”的典型代表,其重口语表达,发音标准化的英语培育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引导学生沉迷其中,就会让学生只知道掌握基本技能,却忽略了掌握技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谐发展。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母语学习“苍白化”的原因分析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了最基本的语言社交沟通层面,面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的汉语言艺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对汉语言学习的不重视,再加上学校对包含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在内的汉语文化内核的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有限等原因,出现的母语素养沉淀不深,母语文化积累不高的现象。这其中造成英语专业大学生母语学习“苍白化”的主要因素为以下三点:

一是当前国际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已经十分频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广泛掀起了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言学习热潮,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实现充分弘扬。但是反观国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并不处于英语语言氛围之中,因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不断夯实和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样才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如此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无暇顾及母语学习。另外大学期间汉语言学科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占整个学分比重很低,而且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母语上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并没有什么好处。殊不知在英汉互译基础上的学习,如果自身的母语水平有限的话,也会掣肘英语方面的学习,比如在转换的过程中不能用更加精准的母语词汇来进行翻译,客观上对英语学习不会起到推进作用。

   二是不管是在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渗透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在汉语言专业中融入以英语为母语的各民族文化,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存在一定的缺失。即便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开设了关于介绍英美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课程,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些课程与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虽然投入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育新要求概述

(一)新文科概念内涵阐述

新文科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文科专业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规划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让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与能够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需要。二是在围绕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突破现有单一专业的限制,实现文科与文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培育的目的。为此,这就需要对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对文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和课程编排进行重新设计。三是在文科人才学历进修过程中,要搭建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和人才培育体系的路径打通,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阻碍,形成一站式学业升级体系。

(二)新文科概念下英语专业人才培育特点

第一,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在专业教育过程的同时必须加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这是关乎大学人才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大是大非问题的原则性问题。为此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育达到在专业技能塑造和人格素养平衡发展的“全人”教育模式,尤其是在思想素养、道德理念、三观态度方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自己形成具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语言类文科人才,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求英语专业人才不仅仅只具备“会语言”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懂得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紧跟全球化视野下对英语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客观趋势,从而能够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实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区域之间之前的无缝衔接,避免因文化意识方面的冲突而形成交流阻碍的不利影响。

第三,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要本着推动学生长远发展的理念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要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能够不断使用英语新科技、新方式、新模式来增强学习效率,夯实学学习成果。比如学生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新形势,让自己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融入诸如慕课、直播课程等新型教育模式,这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自身的碎片化时间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自由性和主动性[3]

四、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母语素养的策略分析

要让英语专业学生实现英语素养与母语素养的同步提升,就要正确对待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英汉双语言对大学生人才综合素养构建形成的作用,并从当前教学环节中关于母语素养传授存在的客观问题角度出发,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策,这才是母语素养教学改革正确的方向。

(一)做好母语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

母语作为本民族的文化要素,英语作为外来文化,即第二文化要素,我们应本着公平和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兼容并包,相互融合,让学生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下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根据《大学英语课程专业教学大纲》等教育规划文件的要求,英语专业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符合我国与对外交流互动不断深化的客观发展要求[4]。从此出发,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适当地增加母语素养的教学课程安排和相关知识理念传授,有助于让大学生通过双语言相互交流,加深文化层面上的深度理解,而这便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

(二)科学设置母语文化课程

虽然我国的汉语言教学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是以大学语文,汉语言知识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受英语专业课程时间,学分占比的限制,使得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母语文化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比较匮乏,因此使得大学生的母语素养普遍与高校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合。为此,适当增加母语文化课程教学时间的比重,分阶段分层次分步走开展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授,比如对于大一新生开设与汉语言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难度相对高一点的汉语言艺术鉴赏课程和汉语言基础知识传授课程,进一步巩固其知识的系统性,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母语文化[5]。另外还可以开展关于母语文化现象的社会调查,组织增进学生母语素养认知了解的专家座谈以及诗歌朗诵,大学生作文竞赛等活动,这样可以以第二课堂的方式,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来推动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提炼母语文化中的精髓。

(三)增强英语教师的母语素养水平

学校应该开展关于提升英语教师汉语言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教育培训,学校同时还应该加强英语教师包含母语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核工作,从而激发起不断学习精进的动力,在多措并举的推动下,必然会让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实现动态化持续化的进步,从而帮助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展现母语文化,从而让学生在英汉双语言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母语素养的沉淀与积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外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更加紧密的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母语文化,必然会存在相互交流碰撞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专业大学生人才塑造必然要面对的教学课题。如何实现母语素养帮助学生实现立德树人培育作用的同时,实现中外文化的兼容并包、传承创新,这是新时代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凤梅.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表达能力培养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0):87-89+94.

[2]薛玉红,穆海涛,张燕鑫.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180-181.

[3]李慧.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通识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4):151-152.

[4]段传铬,汪艳辉,傅婵妮.“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研及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以湖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6):60-64.

[5]翁馨.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英语近义词使用探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11):127-13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Mother Language Literacy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New Liberal Arts

                       Wang Zexi, Pan Life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aoqing, Guangdong 526100)

 Absrtact: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integration with closer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Wester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English and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hinese will inevitably have a dynamic process of mutual exchange and collision. In this process, there are differences. Culture need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merge, so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is also a teaching subject that must be faced in shaping the talents of college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How to achieve native language literacy to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role of fostering mor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is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reform of English majors in my countr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English major; nativ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promotion path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