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2022-08-03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张之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摘  ]当前我国高校各级别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层出不穷,鲜有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结合用于其课堂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本文借用认知语言学原型概念与语篇分析逻辑顺序关系模式,以讲授“All Cultures Are Not Equal”为例,运用到研究生公共英语阅读教学,展现其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为理解文章提供阅读方法,二者协同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视角。该双重视角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教材教改建设专项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研究生公共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2021YJSJG-12);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社会认知视角下批判性阅读教学内容改革研究”(649199111010)

[作者简介] 张之俊(1979-),男,河北玉田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体学与认知叙事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涵盖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近年来,各级别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包括针对阅读内容与方法改革。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代表的英语类专业精读教材以内容为依托,将其分为语言与文化、文学与人生、社会与个人、哲学与文明四册。阅读方法方面,以梁晓晖(2014)[1],梁晓晖和孙开蒙(2020)[2]为代表的英语读写教材将认知语言学阅读方法引入其中,开启了英语教学的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为英语阅读教学注入新活力,阐释读者阅读篇章的认知过程。然而,关于文章篇章结构特点,认知语言学还需借助语篇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挖掘语言与结构特点。因此,本文以讲授资深编辑David Brooks的“All Cultures Are Not Equal”(《文化大不平等》)一文为例[3],借用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用于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该篇讲授时间为2学时,每学时50分钟,全英文授课。

一、语言原型与变体

该文共八段,第一和第二段为简介,第三至七段为核心段落,第八段为结语。开篇作者指向年轻人读者群,鼓励他们未来从事文化地理学。第二段提出反方观点认为该职业毫无意义。基于此,核心段落围绕文化不平等,需要文化地理学观点展开。教师与学生首先重点讨论第三段,教师结合融合与分离图片,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关键词“converging”(汇集)和“diverging”(分开),给出认知语言学“prototype”(原型)术语来描述二者。借用认知语言学经典的各种杯子图形,让学生选择最典型杯子,教师指出其为“prototype”。继续借用杯子图形,将具有典型性杯子分别替换成“converging”和“diverging”。帮助学生从杯子概念原型过度到篇章中两个对立的语言原型“converging”和“diverging”。在语言原型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表述这两个词的其他表达方式。讨论后,给出两词在本段中各种变化的词、短语与句子,称之为 “variation” (变体),并强调变体与近义词不同之处,如前者更为宽泛。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语言原型与变体,教师分享一篇其他文章选段,如下:

    First, differences among civilizations are not only real; they are basic. […] They are far more fundamental than differences among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regimes. Differences do not necessarily mean conflict, and conflic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violence. Over the centuries, however, differences among civilizations have generated the most prolonged and the most violent conflicts.[4]

教师请学生快速阅读,从中找出语言原型与其变体,最终亮出太阳图形的方式,展现语言原型处于太阳中心,并出示该语言原型“clash”;各方向散发光芒为变体,如“conflict”,“violence”,“the most prolonged and the most violent conflicts”。教师通过路标图片总结语言原型与变体如路标一样,帮助读者迅速找到文章核心方向。

可见,认知语言学原型概念衍生出的语言原型与变体,有助于学生迅速而有效把握文章大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等相关术语时,应避免采用复杂语言来对其进行解释,可以通过图片等方式,从日常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得出其中深意。也让学生意识到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二、两个语言原型与其变体引发的二元对立

教师采用表格将第三段 “converging”和 “diverging”两个语言原型与二者变体展示给学生,并出示一片带有绿色和黄色各半的叶子,引导学生注意该现象。经由讨论,找到英文议论文非此即彼的其他例子,让学生注意到该思考方式为传统英文乃至西方议论文的思维定势。教师借此推出西方哲学术语“binary opposition”(二元对立),追溯其源头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并举例,如人与自然对立,男人与女人对立等,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现象根植文化之中,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

教师请学生关注文中二元对立,找出其余段落语言原型与变体,并标记。期间,邀请一名学生到台前完成任务,同学给与评价;教师最终评价,并分享个人发现。例如第四段,虽部分展现“converging”概念,如“converging into some homogeneous culture”, “cultural unifiers”, 但由于其前分别加入否定语言,如“far from”,“fewer”,实则增添了“diverging”概念的含义。因此,通过标记,让学生观察所有核心段落,鼓励学生发现:“diverging”该语言原型与其变体部分主导该文章,乃作者主要论据,与文章题目呼应,展现文化迥异导致不平等。同时让学生注意到,英文议论文写作往往采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阐释同一概念,不仅突出文章主旨,也让语言显得生动有力。为了一目了然,教师出示表格,展示全文二元对立语言,进一步强调语言原型与变体在英文阅读与写作中的重要性。

本部分所探讨的二元对立,将语言原型与变体深入探讨,不仅把握文中这种二元对立现象,体现文章主旨,而且让学生注意到英文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特点与思维方式,以小见大,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文章与作品,应用于写作之中。

三、语篇逻辑顺序关系

通过语言原型与变体及其引出的二元对立,宏观上,引导学生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与大意。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关注篇章中的微观层面,如句子间,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回到第三段,教师按照逻辑关系标出序号[1]、[2]、[3],[1]为第一句,[2]为第二句,[3]为最后几句。 教师提问:这三部分有什么逻辑顺序关系?请学生小组讨论。反馈之后,教师分享给学生语篇分析中逻辑顺序关系模式:如“Phenomenon-Reason”(现象-原因)、“Phenomenon-Example”(现象-举例)、“Cause-Consequence”(原因-结果)、“Instrument-Achievement”(工具-成就)、“Problem-Solution”(问题-解决办法)等[5]。借此推出几个例子,便于让学生理解不同的逻辑顺序关系,现举一例:

The stress is on documentary and rightly so. Arty photographs are a bore. 

该段落简短,共两句。请学生按照上述逻辑顺序关系模式,得出 “Phenomenon-Reason”模式。师生回到本文上述标出序号的第三段,请学生找出其中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关注[1]和[2]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1]表明了不同文化正导致文化间冲突与不平等现象,强调本文语言原型之一“diverging”。而[2]借用大众看法,全球化与科技革新会让不同文化融合起来,强调着另一原型“converging”。经由引导,学生可得出[1]与[2]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式为“Problem-Solution”。问题出现了:“全球化与科技方面的变革会解决文化不平等现象吗?”,也就是[3]与[2]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3]的内容,发现其实问题并未解决,反而分歧越来越大,隐含着不平等现象愈发严重。因此,根据该段落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问题-解决办法-评价)这一模式。

借用以上几种模式,请学生继续分析其他核心段落。可见,各段模式比较单一,均采用了“Phenomenon-Example”模式。作者在第四、五、六、七段分别给出主题句,辅以例证,偶尔有语言标记“For example”。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三段采用“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模式后,后四段都采用“Phenomenon-Example”这一模式?小组讨论,最终得出:本文在第三段强调问题严重性之后,每一段开始细化不同国家与区域问题,作者举出生动形象例子,增强文章说服力。例如,作者在第四和第五段,谈到美国国家内部文化分歧现象,包括日常生活与政治文化;第六和第七段,作者论述世界范围,如宗教、种族、经济、行为方式等不同情形。

因此,在认知语言学架构的语言原型与变体视角下,语篇分析中的逻辑顺序关系会从微观层面洞察篇章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纹理结构。

四、批判性阅读

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细节后,师生通过第八段总结段重温作者观点。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批判性阅读环节。针对作者看法与议论方式,鼓励学生全方位评价。在指出该文优点时,引导学生找出其不足,提出核心问题: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即文化不同将导致冲突与不平等吗?对你来说,会采用何种视角来看待文化不同?

教师采用学生广泛参与的互动形式,如辩论,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方观点辩论。教师最终分享个人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通过两拳头对抗图片,重申作者二元对立角度为西方传统审视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注意该角度忽略了若干问题。教师借用奥地利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经典之作《哲学研究》中的“family resemblance”(家族相似性)概念来揭示二元对立的问题。通过家族相似性,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未有绝对异同,不同文化间,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性。事实上,本文借用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打破了西方传统二元对立,建立起辐射范畴,借鉴了维氏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思考我们中国文化是否可以带来新角度,如中庸思想。从中庸出发,教师通过其天人合一思想,帮助学生注意其与西方二元对立的不同理念,为深入探讨问题提供崭新视角。从这层意义上,借助中庸思想为该课程注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也为批判性阅读增添活力。最终,借用维氏概念与中庸思想,提供给学生一个文化连续统,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分歧中间,有着广袤天地关系着文化间重叠地带。因此,文化地理学研究也可关注更多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课堂结束前,教师总结课堂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具体任务为:分享作为文化地理学研究者的经历,其中需要考虑至少三个问题:1)作为文化理论学研究者,你们的身份是文化中一员,还是非其中一员?这对研究有什么不同?2)你们将探索哪些具体问题?3)你们将采用什么视角来考察?学生下周上课时将展示他们的成果。

五、结语

本文采用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在研究生公共英语阅读课堂上讲授一篇议论文“All Cultures Are Not Equal”。首先,借用认知语言学原型概念把握文中语言原型与其变体,引出二元对立概念,帮助学生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微观层面,教师借助语篇分析逻辑顺序关系模式,帮助学生把握句子、段落间逻辑顺序关系,从而透视文章细节。教师带领学生评价该文,指出其不足,借用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提出文化连续统这一新思考方式。若所涉及理论方法复杂,占用课堂宝贵时间,均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理论讲解部分置入线上教学。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分别可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为理解文章提供阅读方法,二者协同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该教学视角也可应用于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梁晓晖. 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 梁晓晖, 孙开蒙. 彻底改变思维的英语写作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邱东林. 基础综合英语[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 王守仁, 姚媛. 泛读教程:第四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A Dual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All Cultures Are Not Equal”

ZHANG Zhi-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reform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at various level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e expanding rapidly. However, scantier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blending a dual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is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All Cultures Are Not Equal” that utilizes the notion “prototyp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pattern of “logical sequence relations” in discourse analysis for postgraduates. The attempt aims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reading strategies and foster their ability to read cri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cognitive linguistics offers a macro-view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 micro-view in furnishing a fresh new perspective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andem. This perspective can also apply to similar settings of both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