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2022-09-13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 王明新, 薛金娟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众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应将环境前沿问题的研究融入其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结合大数据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利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翻转课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文章所依托的项目无编号】。

[作者简介]韩莹,(1989-),女,汉族,河南林县,博士,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针对新工艺、新设备进行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对科学管理环境工程实践项目提出新思路。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目标想要达到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教学情况,应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进行教学改革。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学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普遍偏少,一般只设置24学时[1],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总授课学时是32课时,每次2个学时,一周2次,连续8周完成本课程的讲授,课程内容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综合分析方法、流域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等的综合防治规划等内容,与其他专业授课内容联系较为紧密。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多,而授课学时较短,无法深入讲解重要的课程知识点,也无法覆盖所有的关键内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概括为:(1)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出现了老化、更新较慢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起学生主动摄入课本知识的动力;(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上课内容比较枯燥,缺少相关工程实际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形成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脱节的一种现象,使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学效果较差;(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4)平台上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实验条件,特别是现代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装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5)授课教师缺乏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电子、机械、化工、生物等其他专业课程方面的教学理论,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从而也无法掌握如何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2]。上述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背离了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工科创新人才指的是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工业制造4.0”等战略背景下,面对全球工业发展的新趋势,能够掌握综合科技、经济、法律、政治等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够对未来科技等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的工程类的新型人才。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能够自由整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术,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球性战略视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重理论型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新工科创新型环境工程师,就必须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前沿环境问题与基础知识的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涵盖了较多其他专业课的内容,学生在掌握其他知识的基础上有助于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相关理论,可以直接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尚未了解的内容,教师则需要利用一定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此外,《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虽然已经很好地包含了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若干内容,但也呈现出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问题,例如我国场地大数据支持场地污染的靶向识别、阻隔与削减、风险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开展,以及复杂组分固体废弃物的分质高值化的处理处置是我国的重大需求,需要深入剖析,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可控转化等。因此,教师需要关注环境类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及社会环保热点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充足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界。例如,教师在讲解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去查阅国家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的最新报道,无废城市的试点建设方案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从而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提供的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然而,大多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上课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仅仅增加了课堂内容量,并无太多改变。“互联网+”、“工业制造4.0”、“中国制造2050”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虚拟现实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其相关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需要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这种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型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因此,未来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并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践可推广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在未来更具互动性、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技术将加快发展,以3D网络环境、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等学与教的方式与技术将会逐步普及,成为未来教学模式的主导[3]

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框架化,将重要内容录制10-12min的视频,同时运用学习通、超星、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建立教师个人的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徐琳瑜教授开设的环境规划等课程,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虽然都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知识点相近,但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会依据高校毕业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结合教师的实时线上讲授,充实知识框架,线上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更加灵活、透彻。通过线上课堂的学习,结合翻转课堂,利用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学生通过政府网站查阅相关案例资料,融入自己的观点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之后通过PPT的形式进行简单汇报,其他小组共同讨论案例,进行分析补充,使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学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方案设计[4, 5]。同时,将科研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和企业接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需而学,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还可增加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新模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三)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须及时准确的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六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贯彻到本课程的讲授和育人过程中[6],包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通过传授课程知识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学生和祖国能够展现同向同行的风貌。例如,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章节主要讲解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的体系发展动态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有关党中央决定组建生态环境部的两方面的考虑来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及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在讲授生态学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时,教师可引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所孕育的生态文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在流域水环境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等章节中,建立学生的整体工程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工程实践中。在城市环境规划章节主要介绍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案例和现场参观,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到学生思想中,使学生自觉践行为民理念,生态惠民、利民。通过对组织层面、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讲授,树立学生的环境风险意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加深学生对我国发展现状的了解。通过深化本科生培养方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有机改革,把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向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做到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的完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配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以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关键,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原本的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多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还需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过程考核的占比,包括课堂提问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认真思考,通过线上课堂、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规划以及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资料搜集、工具方法运用的能力等,采用更多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活化学生思维,善于思考。将过程考核的占比增至40%,期末考试的占比减至60%,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评价机制的建立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制定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建立督导、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多方面获得有用信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组学生之间、团队之间进行互评,推选优秀学生及优秀团队进行表彰,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能够指出问题所在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受教型转向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含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信心等。

(六)成果转化的扶持

加大以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融入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教学过程当中,将其运用于实习和实践环节,模拟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程案例或者建立一些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讨论一系列有关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找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方法,继而使掌握的知识运用在工程实践案例中。课程结束时,各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投票的形式由学生和教师推选出最优秀的成果,教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将其成果转化并推广,实现大学生的校园创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人格健全、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育还存在教学水平低、教学枯燥、授课效果差等问题。依据新工科建设中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既有的完整理论体系,又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新技术及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点,结合环境前沿问题、大数据平台进行设计性实践活动,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课程进行改革探讨,开展 “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使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能够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苑丹丹, 荆国林, 袁瑞霞, 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新措施[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 101:64-65.

[2] 田秀芬, 唐成林, 黄思琴. 中医药院校“教”与“学”共同改革进行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19:121-123.

[3] 黄泽文. 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162-168.

[4] 杜诚, 张冬梅, 涂宁宇, 等. 基于翻转课堂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J]. 高教学刊, 2020, 2:135-138.

[5] 李芬, 杨莹, 于彩莲, 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科技视界, 2021, 01:1-2.

[6] 胡婷莛, 操金鑫.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改构思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1, 7:247-24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n Ying, Wang Mingxin, Xue Jinj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 Safety Engineering of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13164)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majors. It is a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involving many disciplines. Some problems exist during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need to be reformed. The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al frontier issu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ir classroom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eaching modes 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a big data platform and adopting a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to stimul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s use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belonging and miss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