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国际组织人才素质与能力解​读与高校培养路径研究
2022-08-12

国际组织人才素质与能力解读与高校培养路径研究

陈  曦,赵丹宁

(吉林大学 公共外交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培养推送优秀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国际组织职员,特别是高级职务中的中国籍职员总人数少、代表性不足,对我国提升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的诉求恐形成制约。本文基于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的三个维度对国际组织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阐释,结合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经验,从而归纳研究世界高校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及可迁移能力培育,为我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际组织人才;高校培养路径;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

[基金项目]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助力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研究与设计》,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JCGJW001

[作者简介] 陈曦(1986-),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新媒体公共外交赵丹宁(1999-),女,吉林长春人,学士,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17级外交学专业,研究方向:外交学(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使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不仅带来了国家间日趋频繁展开的对话合作,更催生了以主权国家利益诉求为起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冲突与摩擦,甚至还出现了诸多挑战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危机。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的国际组织在制定国际通行规则、协调多边事务以及开展全球治理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统计,截至2020年国际上的国际组织约有7.28万个。增强与国际组织间互动和输送高质量国际组织人才都能够使一国借助国际组织的全球影响提高国际话语权、阐明自身立场和观点,对于参与承担国际责任、传达本国理念、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及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寻求通过国际组织这一关键平台参与国际治理,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传播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赢得空间。而这一过程中,向国际组织输送中国人才是一个重要环节。

1. 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首先,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人才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格化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推动者有责任培养并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能够体现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治理尖端人才,同时有利于在国际组织的各项工作中树立积极的中国形象。

其次,面对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诸多阻碍,我国亟需在国际组织的发展中争取更多参与和引领国际议题解决的空间。培养并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我国的国际化人才使之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决策议程,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最直接途径。

2. 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够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意识

我国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辅相成。在这一目标高度上开展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既能契合中国的发展愿景,更能够体现并发挥我国在应对全球问题上的担当意识与行为能力。

如在公共卫生领域,选派国际职员是中国参加和支持世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前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作为首次当选联合国专门机构最高职务的中国籍人员曾领导世界共同应对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疫情等全球性传染病。2017年,陈冯促成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世纪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不仅助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领域合作,更使得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助力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参与全球治理不仅需要在政府层面开展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良好合作,更需要选派得力的中国籍国际组织公务员,以发挥中国在应对全球问题的领导力,这也将鼓励更多的公民通过国际化平台参与全球治理。

3. 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够提升中国的人才质量

我国目前在国际组织中职员总数、规模和影响力都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缴纳的会费份额有相当大的差距。以联合国为例,首先,中国籍职员任职总人数少且占比低。2020年我国缴会费3.7亿美元,约占会费总额的12%,跃居193个成员国中的第2位。然而,根据2018年报告显示,联合国系统内中国职员总数(包含专门机构)仅为1235人,占比不足2%,在联合国五常中处于最低水平。其次,中国籍职员多以翻译、会务、后勤及维和军人为主,能够参与管理决策的中国籍中层管理人员缺乏,使得其整体影响力有限,缺乏话语权。第三,结构复杂,凝聚力不强。目前中国籍国际职员主要以政府推荐任职为主,而通过国际招聘进入组织的青年职员由于级别不高,缺乏与国内组织及中高级职员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难以发挥合力。因此,加强培育符合标准的国际组织职员并加强跨部门协作刻不容缓。

国际社会对国际组织人才和全球化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趋同,所以汲取国际组织的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有利于弥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对实现毕业生宽领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

二、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任务

我国目前的人才素质培育尚未符合国际社会对全球化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这是国际组织参与度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称的主要诱因,所以,借鉴国际组织的标准来规范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高等学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在各国高度重视国际组织人才输送的背景下,通过科学的培训方式为各类国际组织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力资源。中国的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育和科技文化创新前沿阵地,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高校培育国际组织人才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国家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早在《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了“实施促进科技人才国际化的政策”。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同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均有对鼓励并合作培养我国人才前往国际组织任职的提倡性表述[2]2017年,国家针对青年学生发布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选派管理办法(试行)》,其中对选派或自行联系获得并前往海外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进行资助。2019年6月,中组部召开了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政经发展的需要。

国家政策性文件的陆续出台为高校增添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亦与国家战略挂钩,对内服务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对外为新兴国家的发展所需和诉求赢得空间。

2. 高校具备实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力基础和优越性

知识圈和学术界是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人力与智力来源。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规模约达为4002万人,因此高校是培养青年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的培养基地和储备来源。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服务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及学科项目建设。同时还通过及时调用国际组织研究智库的资源,加强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研究,深度展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此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三、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下国际组织人才素质的高校培养路径

国际组织人才所被要求具备的“胜任力”,在涉及国际事务的工作中,通常被视为是认知技能、行为倾向和价值观的组合。

1.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介绍

作为全球最大、覆盖领域最广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99年联合国发布了《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报告》(United Nations Competencies for the Future),直到目前也始终是联合国秘书处及专门机构进行国际公务员招聘的核心考核指标,并且被诸多国际组织效仿采纳。这一胜任力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核心价值观、核心胜任力和管理胜任力,其中分别包括3项、6项和8项二级指标,下共包含100个更加细化的三级指标,用以系统地描述与衡量各项价值观及胜任力的行为准则。通过解读胜任力模型的各项素质要求并将其纳入高校培养体系中有助于聚焦于国际组织人才需求,从而针对亟需提升的职业效能为之匹配合适的学习计划。国内外高校已经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2.国际组织人才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培养

联合国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正直、专业精神和尊重多样性三个要素,是未来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时,员工与组织其他成员的认知上更容易达成一致。[3]

1)注重品行培养,加强价值观引导

国内外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当高度注重学生的个人品格与道德发展,对应“正直”的基本要求。浙江大学在培养路径中依托浙大情商中心,为国精班学生专门开设情绪提升课程,并组织国精班学生参与国防生拉练,以此磨砺坚毅的品格。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培养策规定,将为每一位学生配置一位实践指导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人品行、道德和价值观的养成。

2)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育跨专业融合精神与能力

由于国际组织的类型多样,涉及多专业领域的公共事务,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培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统筹北大多学科的优势资源,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两栖”跨界人才。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愈加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力图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以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为例,学校与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花旗银行、高盛集团等国际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多渠道实习平台、推进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3)开展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营造跨文化交流环境

为了帮助学员实现对“尊重多样性”价值观的认同,国内高校可以通过邀请国际组织职员座谈、增进与国外高校学术互鉴等方式,提升项目的国际化程度。例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的“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中,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赴海外高水平大学选修相关课程。此类与海外高校的留学交流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跨文化学习平台,增进对多元观点及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育开阔多元的文化事业和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趋向。

3.国际组织人才核心胜任力的高校培养

在联合国胜任力模型中,核心胜任力体现为组织内部公认的行为方式,包括交流、团队合作等8项核心胜任力二级指标。其培养路径主要包括对沟通交流、计划组织和团队合作等国际可迁移能力的训练,进而培育中外文水平优秀、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1)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引进多语种教学

首先,大力培养交流能力。与人沟通的方式及用语精确度对交流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基于国内多语种教学理念及方式长期存在的问题,双语教学或多语种教学将是我国培育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的重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强化“英语+法语”能力的培养,支撑其在跨语种环境下与多数员工建立有效沟通;北京大学尝试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非外语专业学科与外语学科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持续学习复合型专业领域知识的平台。

其次,构建持续学习能力。国内部分学科的培养项目创新地引入模拟国际公务员考录程序,鼓励学生在准备简历和模拟面试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交流能力。

2)课内外开展实践性活动,锻炼工作能力

国际组织的人才选拔非常重视人才所具有的实践能力,我国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通过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交流机会,帮助其发掘自身的实践潜力。

首先,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国外高校的培养课程通常进行结果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师以指导小组合作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理论学习结束后,随机产生的课堂小组将就各自议题合作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并进行分析汇报。[4]

其次,培养计划组织能力和尽责意识。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实习或拓展第二课堂或其他课外实践性活动是培育国际可迁移能力的重要平台。浙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坚持在第二课堂中贯穿活动的理念。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在小范围的实践中高效提升学生的交流、思辨以及专业素养,参与实践活动的筹备过程以及事后的复盘,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升自身的计划组织能力和责任意识。

4.国际组织人才管理胜任力的高校培养

联合国对国际组织人才提出了6项管理胜任力要求,主要表现为社会角色层面的自我认知和个性特质。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国内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对管理胜任力等素质要求指标关注不足亟需借鉴英美高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案例式情景分析模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公共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领导力培养目标为例。学院将预先对具有领导特质的候选人进行筛选,随后广泛采取情景教学法、随机应变法和基于社会交往的交互法,通过建立情景分析模型,调动受训者在模拟行动中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快捷高效地帮助其积累实践经验。与之相似,为了培育学生的决策分析能力,肯尼迪政府学院早在 20 世纪建立了案例实验室(case-in-point laboratories),不仅承担着开发并测试各种新理论的功能,更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案例建立与课程的联系[5]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对核心价值观作为联合国人才标准的基础始终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胜任力及管理胜任力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奕等.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8):42-43

[2] 贾文键. 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大力培养和输出国

际组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6):33-37

[3] 滕珺等. 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2014(10):78-84

[4] 郭婧. 英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2):12-19

[5] 徐梦洁,张民选.美国大学国际组织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8(5):33-42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aff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search on Training path in universities

Chen XiZHAO Dan-n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t has been important of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governance by training and recommending outstanding talents to work in IOs. However, the propor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ivil servants in IOs, especially senior positions, aren’t up to standard. Based on the UN competencies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article interpreted the competence of global talents, and generalized the talents training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and transferable skills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se efforts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apability training to Chinese careers in IOs.

Keywords: Career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United Nations Competencies for the Future; Talent training path in universit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