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教育教学论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QQ : 859367193

编辑部投稿邮箱:jiaoyujiaoxuelt@VIP.163.com

电话:0311-87766660 80820729

地址:河北石家庄联盟路705号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编辑部

新时代“四有”教师理论意义与实践方法教学研究
2023-12-04

新时代“四有”教师理论意义与实践方法教学研究

     董焕玲    

中国音乐学院 基础部 北京 100101  

[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准则,具有深切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践行“四有”箴言,做明道、博学、蹈仁的教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以“中国乐派”模式引领并带动一批音乐专业院校,为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音乐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关键词]教育;教师;四有;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1年度中国音乐学院项目“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YB2106。

[作者姓名]:董焕玲(1969-),女,河北玉田,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中国音乐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翻译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教育自古至今都是强国富民之本,《礼记·学记》开篇即点明设学施教的重要性:“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根源与民族未来的基石,而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因此广大教师队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人生命中成长、成熟的不同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与关怀,因此人人都对“教师”这一形象有所憧憬、有所期待。不同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可以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好老师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却应具备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将好老师的特质总结概括为“四有”:第一,有理想信念;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第二,有道德情操;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第三,有扎实学识;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第四,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2]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四有”箴言既是审视自身得失的明镜,亦是指引前进方向的明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与传道之基,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教育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扎实的学识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宽和的仁爱之心为学生带来温暖与真情。“四有”好老师的准则字字珠玑,教师应将其铭记于心,在教育实践中时刻自我衡量、自我省思,从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与境界做起,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而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践行“四有”箴言、争做“四有”好老师?本文在汲取古人名言警策的基础上,总括其要为三:明道、博学、蹈仁,以下分而论之。

一、明德弘道,高山景行——做明道之师

《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彰显并弘扬光明的德行,是儒家三大纲领之首,是叩问大学之道的门扉。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将“传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因此,本文将“明道”作为践行“四有”箴言的第一步。

“道”之内涵,首先指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它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为人师者,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教学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崇高精神播撒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土壤之中,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道”之内涵,同样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内化为生命的底色,唯此方能以身作则,引领学生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4]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对“明道”做进一步诠释。作为英语教师,笔者执教的大学英语与研究生英语是全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覆盖的学生范围非常广泛。在课程中除讲授语言知识之外,还应注意对西方英语世界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坚决杜绝崇洋媚外的思想,“不虚美,不隐恶”,即不夸大西方世界的优势与长处,亦不避讳西方世界的矛盾与弊端,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与国际生态形成正确认识,全面客观地看待自身环境与外部世界。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课本中的课程思政素材,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恰当的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因素。英语教学以课文为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家庭、社会等等。《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各个单元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引导式分析,使学生领悟其传递出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在教书的同时又能育人,使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Book 4[5]为例,“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这篇文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文章巧妙地展示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依存、普遍联系的现象。本文详细讲述了鹿在一年当中的生活以及赖以度过严冬的各种方法。作者指出:生命依赖于能量,而正是能量使整个世界运转,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然而,我们的能源是有限的。更糟糕的是,人类正在迅速地消耗着能源。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节约能源至关重要。当作者在文章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时(鹿减少生存所需的能耗以增加越冬生存的机会,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他在引导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鹿能够做到,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呢?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持自然界“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人与自然才能达到持续、和谐的发展。

再如“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文中作者首先驳斥了“地平说”和“地球卵形说”,同时指出,自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理由是相当缺乏说服力和不可靠的。然后通过讨论,作者得出结论:我们这个时代是个“轻信的年代”,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知识不是依赖于推理或试验,而是权威。普通人从各种媒体获取了过多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却不能充分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消化吸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听到的或所看到的是事实而不去加以核实。诚然,人们应该尊重真正专家的观点,但是也应该测试他们的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理论达到真正的认知。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成为地球上最有智慧、最有思想的物种。此文发人深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能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待科学要严肃认真、孜孜不倦。

“Why People Work”这篇课文思想内涵非常积极向上。文章围绕“人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一主题,有条不紊,层层递进,逐一列出论据,说明人们要工作的理由。在对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使学生领悟到:工作和职业不仅能为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但是我们对工作在促进精神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则知之甚少。相比之下,虽然这种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至关重要,它对某个人的人生过得充实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作给予人的远非金钱与权利。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工作是人们生活的焦点,是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每个人都应该爱岗敬业,以实现自我价值。而在工作中要讲职业道德、要诚信、友善。在“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一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医生出于好心,为病人着想—为了病人早日康复或不想让病人知道身患绝症—到底该不该对病人说谎?”针对这样一个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便为将来步入社会、投身工作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还有些课文是反映英美人日常生活的文章。其中一些材料也能通过辨证分析与讲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Big Bucks the Easy Way”一文以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在一个美国家庭,一位父亲鼓励两个孩子想办法自己去赚点钱,以避免伸手向家长要钱而丢面子。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领会到:永远不可能“轻轻松松赚大钱”。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才能获得你应得的那份财富,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道”一词,同时指向了“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两项要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教师应该追求崇高光明的理想与道德,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典范,令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博学之师

“博学”之“博”乃是副词,意为“广泛地学习”。《荀子·劝学》篇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是将“广博学习”与“三省吾身”合而论之,如此便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笔者深以为然。“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从来不是对立的,不能因为身处教师地位就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贯穿在每个人生命中的一抹亮色,身为教师,尤其应当终身做“学生”。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育也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昨天的理论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也未必能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围绕着学生展开,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紧跟时代潮流,熟悉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关照学生、培育学生。首先,在知识结构上与时俱进。在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持续学习,广泛学习,不断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

“博学”对应着“四有”好老师中对扎实学识的要求,做博学之师,应当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目标而努力前行。孔子虽谦而又谦地对此表示愧不敢当,但此三者值得每一位教师引为立身立学、育才施教的准则。默而识之,即静下心来、戒骄戒躁,深入思考,领悟知识的本质与真谛,而非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学而不厌,即抓住一切机会广泛地学习,从历史中学、从实践中学、从他人中学,不厌倦懈怠、不自矜自满;诲人不倦,即将扎实的学识配合教学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三、修身以仁,爱人知人——做蹈仁之师

蹈仁者,恪守、履行仁爱之德也。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非常注重人格品质中的“仁”,而习总书记对教师“仁爱之心”的强调正与此遥相呼应。《礼记·中庸》有“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论语》中记载孔子数位弟子都曾请教“仁”之奥义,孔子分别给出了多种回答,其中一个答案是“仁者爱人,知者知人”,简明扼要又内蕴无穷,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教师应该对岗位与学生怀有热忱的爱,用爱滋养学生、温暖学生;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身为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也对“蹈仁”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应多多包容与体谅学生在艺术专业造诣与文化课程水平之间的差距,用耐心与真心来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日常教学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结语

今天的中国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而世界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当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坚持教育自信。

    

[参考文献]

[1] [3]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年12月8日

[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2014年9月9日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2018年5月2日

[5]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3)

[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9日01版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four haves"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Dong Huanling

Basic Department of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a countr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four good teachers" principle of "having ideals and beliefs, moral sentiment, solid knowledge and benevolence", which has a profound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era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s college teachers, they should not forget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bear in mind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practice the "four principles" motto, be teachers of clear wisdom, knowledgeable and benevolence, and train qualified successors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Lead and drive a number of mus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mode of "Chinese music school",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building a music cultural community from "its own beauty" to "beauty and beauty".

Key words: education; teachers; four haves;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talent training

 

 

 

返回顶部